春节文创产品设计探索与实践
摘要:通过把握当前春节文化及其文创产品的现状,将春节文化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细分为六个别类(春节故事、春节习俗、春节吉语、文化活动、春节“食”文化、春节传统器物),借鉴邱丰顺的五步文创设计递进法,从六个别类对春节文创产品展开设计思考与设计实践探索。
关键词:春节、文创产品、设计
一、春节文化及春节文创现状分析
形成于西汉的春节承载了中国人“阖家团圆”、“万象更新”、“天人合一”、“崇尚和平”等既体现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又契合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主题,体现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思想的精髓[1]。王安石的《元日》让浓浓的春节氛围跃然眼前,然而,随着数字化时代的进程,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春节文化气息越来越淡薄,春节传统文化断层式发展,现代多媒体充斥与诱惑,使得春节的“仪式感”及其背后的文化语意在当下处于尴尬的地位,我们该用何种方式、如何传承春节文化,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细细思量。
随着我国由农业型社会向工业型社会的转型,春节文化的显性形式也随之而改变。宗自华曾说:“社会如体,文化如衣,体态若变,衣形自更。” [2]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春节文化的变化,运用春节文化创意产品引领并丰富发展中的春节文化,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春节文化创意产品亟需投入更多的关注与实践,探索春节文化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形式,让民众的春节文化精神需求得以安放与滋养,是当下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春节文化符号分析
乌丙安教授对符号的解释为:“任何民俗符号都是由一个或多个民俗表现体和它们所表现的具体的民俗对象与抽象的民俗含义或概念结合而成。” [3]在春节文化符号中,民俗表现体是“能指”,是指一些中介物,如灶神、对联、门笺、窗花、“福”字、爆竹、鱼、年糕等视觉符号;民俗含义是“所指”,即辞旧迎新、辟阴祈阳、阖家团圆、喜庆吉祥等。[4]
面对春节文化这一厚重的综合体,从精神、物质两方面,将其分为六个方面:春节故事、春节习俗、春节吉语、文化活动、春节“食”文化、春节传统器物,见图1,将典型的春节符号进行归类、罗列,以便于系统化地对春节文化展开设计思考。
三、春节文创产品设计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不言而喻。自工业革命以来,从设计先驱们争论着“功能”与“形式”的孰重孰轻,到如今比较完善的工业设计方法体系,设计在理论与实践在迭代更替中不断成熟、完善。文化创意产品有其独特的文化性,对于春节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笔者采用邱丰顺的五步递进法,见图2。
四、春节文创设计实践初探
文化的传承性是相对的。而其变异性则是绝对的、随时随地发生的。传统节庆文化自然也不能例外,它同样真切地表现出变化发展的变异性。[6]围绕春节文化展开创意化产品设计,首先要研究春节文化,挖掘春节文化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设计点;其次,又要把握当下正在进行的春节文化,坚持在发展中创新,尊重文化传承的时代性,传统的“年”味变淡,是因为传统的过年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物质、精神需要,虽然陶思炎在《春节文化符号的释读》中提及“潮流性错误”倒贴“福”,但是,“福倒,福到”的说法已然“深入人心”,与其纠正或批判,不如尊重潮流的发展,因为这也是未来的历史,春节文创设计的关键在于创造符合当下春节生活方式的产品;再次,春节文创产品的构想要超越当下生活,即“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们对春节的传承,不仅是中国过年情结的传承,更是中国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的传递。我们应该坚决传承下去的春节文化内涵包括: 传统美德‘尊老’,传统思想‘仁爱’,交际习俗‘崇礼’。” [7]这正是春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重难点,文化创意产品如何超越“面子”上视觉符号的表达,达到春节文化内涵“里子”的构建,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4.1 春节故事设计实践探索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讲好春节故事,构建春节故事品牌,可以从IP中获取经验,IP(Intellectual Property)指具备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纵观国外成功的IP案例,如:哆啦A梦、超人、冰雪皇后等通过故事的形式,并逐步展开衍生品设计与推广,构成了IP推广范式。国内典型的故事形象,如:《大闹天宫》、《哪吁闹海》、《葫芦娃》……但是从文化底蕴、商业模式、文化自信的角度,可以明显发现中国故事的传播深度、广度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对于春节故事的探索,选择年兽,运用思维导图工具,见图3,对年兽文创产品进行整体规划,将年兽的三大特征(怕红、怕光、怕响)作为创意设计的核心点,首先探索年兽IP形象设计,通过资料获取年兽形象:恐怖吓人,张牙舞爪,形若狮子而独角……从关键词着手年兽形象设计,从年兽怕红联想到红包,将年兽封印其中,并将红包的展开图设计成年兽的前视图,通过简单折叠转化为一个红包,红色笼罩的年兽并无杀伤力,只有红红的喜庆之色,另外将年兽的前脸设计成可DIY上色的贴纸,装饰在红包上,真正实现封印年兽,同时为传统红包增添趣味性互动功能;锁定年兽怕光的特点,在确定年兽三维造型后,将年兽转化改良为小夜灯,被灯光笼罩的年兽,转变为陪伴儿童的祥瑞之兽;锁定年兽怕响的特点,采用“瓮中捉鳖”的手法,将年兽困于透明瓮中,每当投币形成“哐、哐”声响,镇住年兽从而创建祥和之年,见图4。
4.2 春节习俗设计探索
传统春节习俗:祭灶、祭祖、扫尘、办年货、贴春联、除夕守岁、燃爆竹……然而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传统春节习俗一直处于变迁之中,春节传统习俗暂时还没有在当下文化中重生,因此,留下的仅仅是我们淡淡的忧伤和灼灼的文化焦虑。春节习俗的弱化,不仅仅是春节仪式感的弱化,更多的是春节习俗文化内涵的遗失,以及春节习俗文创产品的缺失。例如:春节习俗祭祖,对于远离故乡的新城市市民,祭祖就是一件尴尬的事情,笔者经常看到社区单元楼下被纸钱烤黑的地面,在物质文化繁盛期,我们的家族情怀该如何安放?人口的流动,曾经温暖的故乡的家也许已然废弃,祭祖的形式该如何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春节祭祀文化用品,期望更多学者给出一些探索。再例如:空气质量的恶化,导致春节习俗燃放鞭炮已然变为恶俗,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也许电子鞭炮是个不错方案,见图5。传统春节习俗已然不能适应我们的生活,但习俗所传递的内涵:祈福家庭团圆、阖家美满,增强家族和谐发展的功能没有变,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传统习俗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例如:2016年新春上映的电影《年兽大作战》、《小门神》对春节习俗“贴门神”、“守岁”进行创意设计,不仅普及了春节习俗文化还提升了春节习俗文化内涵,丰富了民众春节精神文化生活。
4.3 春节吉语设计实践探索
“一帆风顺”、“万事如意”、“步步高升”……春节期间用吉语向亲朋好友表达美好的祝愿,一是拜年习俗使然,二是反映了炎黄子孙向善向吉的心态,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未来前途的追求,三是春节作为喜庆节日所赋予我们的正能量。从古至今,吉语在衣、食、住、行诸方面应用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所传达的语意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某些定式。如:以柿子和如意构成“事事如意”;一梅二鹊构成“喜上眉梢”;三羊构成“三阳开泰”等等。传统吉语大多采用谐音、象征的手法,用具象的美好事物展现吉语所表达的寓意,在春节吉语的文创产品开发中,依然可以借用吉语传统约定形式并结合当下生活需求,从而打造新的吉语及造型形式。作品“财源滚滚,年年有余”从“财源”关键词出发,将产品的功能定为存钱罐,锁定“滚滚”这个动作,将“财”“滚”起来,通过发散思考,用硬币滚动诠释“财源滚滚”;借用传统年画中喜庆的鱼形象呈现“年年有余”美好寓意;为了实现硬币滚起来的互动性过程,由鱼想到水,通过水波纹的造型设计实现硬币从水波上“滚”到鱼嘴中,硬币“哐啷、哐啷”滚进鱼肚子,犹如阵阵鞭炮声。作品“福形高照”从“福”入手,对字体进行字形的简化与变形,结合福在春节期间的使用状态,福字大多以剪纸、年画的形式高高地点缀着春节的氛围,人们期望被多多的福气包裹着、笼罩着,由此联想到暖暖的灯光,将福字转化为床头伴读灯,并结合书籍、手机、饰品的收纳功能,让“福”静静地滋养着我们的生活,见图6。
4.4 春节文化活动设计探索
春节传统文化活动因农耕社会背景,物质需求强烈,祖祖辈辈邻近居住,亲朋好友的便捷相聚,而使得传统春节文化活动参与性、自发性、热情度是今日春节无法企及的,人们聚在一起放鞭炮、烟花、舞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逛庙会……现代春节文化活动因工业化社会背景,物质资源的丰富性,人口流动的大幅度,单元楼的冷漠化,PM2.5的警惕,多媒体界面的诱惑,使得传统春节的“那些事”貌似不适应现代人,如何开发或传承春节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效果如何取决于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者的热情度,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围绕她的春节文化活动理应得到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青睐。看春晚算是改革开发以后兴起的一项春节文化活动,想想八十年代初期,电视作为翘楚产品,一家人或是几家人围聚一堂,津津有味看春晚、聊家常,已然成为永久的回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各大娱乐频道的求新求异的述求,使得春晚每年都有被诟病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定位的问题,春晚应该注重春节文化的传承性,注重春节的团聚、和谐、幸福的主题,它不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它是中国大家庭文艺晚会,讲述着这一年里中国的国事、家事,让每一个中国家庭成员在大年三十晚上聚在一起重温一下这一年里的酸甜苦辣,携手共进迎接新的一年的挑战,因此,春晚应该是文化自信视角下,引导大众深入解读并传承春节文化的酵素,是春节文化现代化传递的媒介,娱乐性仅仅是其附属职责,在春晚中应该多多融合具有传统文化艺术性的活动,提升春节活动的文化性。
4.5 春节“食”文化设计实践探索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首童谣将传统春节的“食”表现得淋淋尽致,虽然当下的物质生活富余,春节食文化的美好寓意依然值得我们继续回味与传递。作品“食绘.芹菜”,将芹菜通勤快之意,隐喻至具有芹菜形态特征的卷纸收纳容器之中,卷纸筒在勤快的旋转中,为人们提供服务。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作品“食绘.饺子”,以饺子的造型为原点,运用仿生设计手法,通过纸片的旋转累积构成饺子的外轮廓,中心放一盏暖光源灯,期望用暖暖的饺子型灯让人回忆起过年时全家欢聚一堂,品尝热腾腾的饺子的温馨画面,让“相聚、团圆、暖心”之情,常伴身边,见图7。
4.6 春节传统器物设计探索
春节传统器物可以归类为:祈神保佑、藉慰祖先所用器具,如:福禄寿喜财神等神仙供像、烛台、香炉等;装饰春节环境道具,如:灯笼、对联、门笺、窗花、年画、中国结等;春节“食”相关的器具,如:制作糕点的模子等;春节玩具,如:花灯、烟花、生肖类玩具等。如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春节器物的状况也发生了翻天变化,既然是变化,就会存在至少两个方面的倾向。文中4.2春节习俗实践探索章节,论及现今春节祭祀形式的仪式感过于寒碜、简陋,与之相伴的祭祀、祈福的器物亦或造型“古董”级亦或材质“古董级”,加之高楼大厦式的工业化户型,能在家装设计时设立祭祀空间的家庭太少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显然祭祀的器物的再设计,祭祀年俗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思考与行动。在春节临近尾声的元宵节,各式各样的花灯琳琅满目,见图8,可谓“创意无极限”,传统花灯一般是纸质材质,既有工艺性又环保,体现了古人智慧的造物观;而如今千奇百怪的塑料花灯,模型粗糙,节日结束后势必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传统点花灯的趣味淹没在工业垃圾中,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
在经历着部分春节器物的不良发展中,有幸偶遇建达曲奇蛋猪年贺岁版,见图9,,客观而言,早前就发现建达曲奇蛋是个不错的产品,抓住儿童爱吃、爱玩的特征,而且其中一些拼装类、互动类的玩具设计得别具一格,玩具的材料、工艺品质都达到一定的标准。该款拓印玩具, 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是拓印主体,红色手柄是切换图案开关,提供两种图案,上部外体的卡通猪形象,是用户自行贴上,上部的底部就是拓印图形的关键部件;下部既是猪的足,又是拓印头的盖子。该款玩具从2019生肖猪入手,将红红的春节形象通过拓印的方式呈现,将猪年的喜庆在玩中绽放。由上可见,春节传统器物的再设计,春节器物的现代文创之路,任重而道远。
五、春节文创前景展望
春节作为凝聚着中国人最多企盼,融合着最多的中国特色文化元素,分享着中国几千年的吉祥文化,在中国物质文明大幅提升的今天,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得以慰藉,现代化的春节年假,需要与时俱进春节文化创意产品与之相伴。只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及热爱春节文化的各国友人从春节故事、春节习俗、春节吉语、文化活动、春节“食”文化、春节传统器物等方面,深入探索,未来的春节文创产品市场必定是欣欣向荣,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冯旭东:《把春节奉献给世界》[J],《人民周刊》,2018年04期,第3页。(无卷数)
【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9页。
【3】乌丙安:《走进民俗的象征世界民俗符号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3期,第39-53页。(无卷数)
【4】胡继艳:《春节视觉符号的创新设计刍议》[J],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第31卷02期,第88-91页。(有卷数)
【5】胡建斌:《叙事学视阈下的春节故事传播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第52页。
【6】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26页。
【7】王玲.张克复,《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4期,第135-138页。(无卷数)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of Spring Festival
Xue Xiaoxia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textile and garment. Changzhou213164)
Abstract: By grasping the current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and the status quo of its cultural creation products, the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is sub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from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Chinese New Year story, Spring Festival custom, Spring Festival Ji language, cultural activities, Spring Festival “food” culture, Chinese New Year tradition Umbrane), drawing on Qiu Fengshun’s five-step Wenchuang design progressive method, from six categories to the Spring Festival Wenchuang products to develop design thinking and design practice exploration.
Key words: Spring Festiv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 Design
作者:薛晓霞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213164)
作者信息:
薛晓霞,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13164,邮政地址: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苏南春节传统符号艺术设计化仪式的构建研究”(2019sja1154); 常州市社科课题”运河非遗视角下春节传统符号的传承应用研究 ”
文章已发表于《设计艺术研究》201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