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李毅超:后疫情时代,更健康、更方便、更美观、更便宜、更文化的价值凸显


李毅超,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总裁,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常务副会长,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台湾金点设计奖评审委员,量子大学智库专家组成员,第十六届(2020)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产品战略及行业解决方案创新专家。从业十余年,始终致力于设计思维与创新思维的推广,系统总结输出了洛可可“产品创新方法论”、“用户体验罗盘法则”、“数字化创造”等相关演讲与课程内容,深受企业、高校、行业等各方面好评,多次担任红杉资本X-Plan、黑马会、正和岛、博商学院等知识组织的主讲人与产品诊断导师。

《设计》:自2009年加入洛可可以来,您个人设计作品荣获国内外设计大奖30余项,后带领团队累计荣获国内外设计奖项400余座,获评“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对您和您所从事的事业具有怎样的意义和影响?

李毅超:光华龙腾奖对于我和公司来说,一方面是成绩,一方面是鞭策。

我认为光华龙腾奖不同于我个人以往获得的35个奖项,更多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以专业能力与成绩进行表彰和奖励,它评价的是作为一个设计师,作为一个设计企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产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的推动作用。获奖难度大,对我个人来说意义非凡。


光华龙腾奖答辩现场

光华龙腾看到了我们在设计行业的模式创新、范式创新,看到了设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互动。比如新物种展,连续4年在15个城市做了巡展,传播量高达2亿人次;在比如想象力大会,每年是把各行各业的2000余名企业家董事长、创始人、总裁、相关的政府人员等决策者聚集到一起,以创新发展为题,以产业跨界探索为核心,走进全国多个城市,逐渐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2020年我们把想象力大会从北京带到银川,使阿里巴巴、IBM、百度等一些知名企业透过大会看到了在中国的欠发达地区,看到在西北欠发达的省份也存在能够落地创新的可能性,就逐步把自己的业务开展到了这些区域去。由此可见,我们为当地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光华龙腾奖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鞭策:不只是在专业层面上要做出优秀的成绩,更多的是要推动产业和行业的创新发展,更多地肩负起社会责任,去做对社会未来长期发展有贡献的行动。同时,因为它是一个有国家战略属性的奖项,我们要时刻看到国家未来发展的大途径,在这样的途径下,去寻找设计行业里创新的一些实践和理论思考。

《设计》:2018年,您主导了“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与产品研发,战略布局产品创新与数字经济,为行业带来灯塔效应。您是如何洞察到数字化的先机?

李毅超:数字化来自初心。10多年前,洛可可的愿景就是:挺起中国设计的脊梁,让每个人获得创新的价值。我们一直在寻求第一,把自己做成一家优秀的设计公司,让中国的产业逐步认可创新的价值,继而具备国际竞争力。这都是一个从自身角度出发的行为与路径。



洛可可的发展历程

回到源头,怎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创新的价值被更多人认可,并且让设计创新变成一个我们的综合的软实力?还原到本质,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和获取到产品创新价值的载体就是产品。所以从2018年开始,我们决定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设计服务公司,定义成一个优秀的产品创新公司,聚焦核心是能够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价值,让每一个人感受到设计创新的美好,是这样的一个初心的升级。

所以本质上来说我们并没有改变过。真正对未来的洞察,并不是说我们对于数字化技术和数字化的未来产业发展途径的一种敏锐的嗅觉,而是我们坚定地认为,未来真正能够承载创新价值的主体一定离不开产品,无论是硬件产品还是软硬结合的产品,它们只是产品的功能和属性,本质上还是产品本身的体验和带给人的价值。

每年我们会在几千个设计项目和产品中去实验跟产业结合、功能技术等各方面的创新,在实践中发现,能够让产品价值表达的效率和体量变得更大的最好的共性的途径都是来自数字科技的提效和增值。所以我们看到,这是未来科技发展能够把价值最大化表现的一种手段。


设计开始成为产业互联网构建的重要连接体

因此,数字化的产业服务本质上来说也是用数字化的工具加上数据创新,提高产业价值表达的效率,以及产业协作和联通的效率,让产业和跨产业通过高效的资源连接,通过高效的跟市场和用户的连接,优化和优选优质的产品,让大众来购买和体验。所以本质上来说,数字化是手段,产品才是不变的主题,而用户才是最后价值表达的核心。所以从模式上来说,我们并没有做战略上的调整,只是选择了不同的手段。

目前我重点分管和探索的业务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叫做产业互联。这个业务和洛可可以往的业务有很大不同,主要是以产品为载体,数字化IoT系统建设为抓手,通过设计创新,为一些细分的行业做面向产业的共性解决方案。

《设计》:洛客平台已经在用人工智能做设计,您如何看待业界对此产生的争议?在您看来,人工智能和创意设计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李毅超:首先我们相信在设计和创新,一方面要在人才层面做巨大的投入,然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新设计人才;另一方面是要在技术层面、工具层面做大量的投入。我们对品质的追求其实是更高的,这是一个基本前提。

为什么说大家会诟病或者认为人工智能做的设计会有很多争议?它的品质可能没有真人设计师做得好,或者说它目前可能达不到我们对高品质效果的追求,但是我们要看它在哪一个需求层面上解决了哪些不一样的问题。比如说今天有一个新的餐馆开业,是夫妻两人创业,卖的产品是有一些自己的个性,他们希望自己的餐馆招牌有一些设计感,有自己独特的符号和形象,一个设计公司报出的价格可能让这种小本经营的小店无法承担。


洛可可对于智能设计的规划与构想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在街上,在生活中,到处都需要设计,但是又没有设计的能力。小餐馆、小卖铺、小公司,花不起那么高的设计费用去请设计师或找设计公司。他们需要设计,但是没有一个设计师愿意用几十块、几百块的价格为他们做一套设计。这种需求的体量有多大?中国有1亿小微企业,而我们中国设计师到底一年能服务多少企业呢?中国总共才一两千万设计师,相当于全部的设计师,每个人每年服务10家小微企业,还不一定能够满足这1亿的创新企业。而且,让设计师去给这些新创公司每家定制不一样的设计,也是不现实的,因为人工成本过高。但他们同样需要好的设计。今天我们看到有的创业公司、餐厅,门脸不好看,不代表对设计没有追求,而是他没有能力,没有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人工智能设计,至少让这些夫妻店、新创公司、小企业、小店铺、小网店、小网红通过一种工具实现自己设计的原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优化算法和素材库,让他们每个人的logo图像成体系,成套系,并且能完成工商注册。用这样的工具,最有效地服务这些人的方法就是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

所以在2020年间,我们的水母人工智能服务了7万多家这样的夫妻店和小微初创企业,中国可能没有一家设计公司或任何一个设计机构,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面服务这么多客户。






智能设计产品效果示意

2021年,这个数字会从7万变成40万,未来会变到百万和更多,它是指数级增长的服务。所以从需求的层面来说,人工智能设计的存在合理且必要。我们不奢望每个人都变成扎哈·哈迪德,但是至少让每一个人都能有一个途径去表达自己对于设计创新,对于审美的追求。这是其一。

其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核心取决于三个要素:数据,算法,算力。当我们一年能够服务百万级的初创企业和更丰富的设计需求者的时候,它所积累的数据,大家对于审美的优化出来的算法,再结合现在我们非常强大的算力,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与速度是要超过一个设计师的成长速度的。

今天大量的初级设计是出自年轻设计师之手,他们大多也只是做了三五年的设计,经手了几十个项目而已。真正所谓的老设计师,很多都成了设计管理者,不一定真正上手,只是提供一些建议。人工智能今天可能只是一个一岁的孩子,但是它的学习速度更快,超越年轻设计师的能力是必然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

其三,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在今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自己对于传统设计工具和传统设计方法的认识,要看到如何与人工智能共生,如何驾驭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美工,一个只会美学美术的所谓的设计师,而是有更多跨界技术的支持,更多人文的思考能力,更好的理工类的专业技术,甚至未来的设计师要学会编程,要会处理数据,能够整合和应用多种跨界的软硬件技术等,其实是对人提出的挑战。

我的姥爷就是中国第一代设计师,国家一级建筑师。在他上大学的时候是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都是手绘建筑图。当我跟他展示如何用电脑作图时,我看到老一辈的设计师是一种非常渴望、激动的心态,跟我一起学这个图怎么画,体积、重量、力结构一下就能计算出来,我跟他在演示CAD的时候,他是一种拥抱的心态。当然他很清楚的是,有了CAD软件,他的很多助手会失去工作了,但是他依然能看到,工具只是做辅助的。

我们今天的设计师不应该对新的工具有如此之大的恐惧,更多的应该是接受它,因为无论你接不接受,这个趋势已经存在了。要么被它颠覆,要么跟它共生。

《设计》:“后疫情时代”的设计面临怎样的新变局?创新设计思维及设计方法需要如何与之相适应?

李毅超:在后疫情时代,首先我们要看到身处怎样一个时代图景、国家战略之中。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内循环外循成为新常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将会变得非常聚焦、非常个性化、非常精准细分。精准把握用户和需求的洞察将成为核心。

需求从小众可能变得更加颗粒化,甚至粉末化。当人群和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设计师不一定要做传统的市场调研,而是能透过数字工具,透过一些新的需求挖掘的模型,然后通过新的技术去锁定和定位用户族群和用户市场。因为市场的结构已经不再是按区域、按行业、按人群年龄来划分的粗放维度,而是一个个细腻的数字化的标签,它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和市场的结构。所以,对市场的重新理解,一定是在后疫情时代会越来越凸显的一个规律和共识,这是其一。

第二个就是跨产业和跨行业的协同变得更多,跨产业跨行业的协同会变得更多元,产业的分工将会被重构,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被重构或者市场的结构被重构。产品被重构以后,产业的分工,价值链的分工协作的方式也会被重构。原来可能我们中国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一村一品,一村一品以产业带以物理空间的产业带来划分。一些行业,比如说在广东小家电比较多,在华东可能就是小商品比较多,大家都是聚到一块,然后这样的效率高,这都是基于一个物流和线下的物理层面的产业带。而在后疫情时代,大家大多都在通过数字网络进行资源的重构,这就将在虚拟空间里重构出一种新的产业协作的结构。

我们看到设计服务的设计行业本身也会有更多的细分。这里举一个例子,过去可能设计行业的细分都是按专业来划分的,比如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服装设计等这样一个大的跨界,而今天我们看到有一些在细分和垂直领域里面的设计公司,或者说一批设计公司正在垂直地做一些细分领域,比如说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家设计公司——亚洲吃面。单听名字可能没有人会认为它是一家设计公司,而它正是只服务于连锁餐饮企业的设计公司,它为这些餐饮企业在体验、视觉、食品设计、服务设计层面做垂直的纵深服务,已经细分出一个叫餐饮设计的细分行业。

所以未来的设计行业也会有更多的细分,垂直、细分到行业中,因为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也是未来在后疫情时代,大家的细分分工垂直的深度会变得不一样。这是我看到的几个在产业行业的趋势上的变化。

还有,后疫情时代,有几个在价值层面的维度可能会比以往都要更凸显出来:更健康,更方便、更美观、更便宜、更文化。在后疫情时代,“五更”非常值得每一个设计师去研究和提升的,尤其在“更健康”和“更文化”层面是我们以前做得不够的,更方便数字化效率的提高。

《设计》:在一次演讲中您提到,“未来,所有的行业和产品都值得重做一遍。”您认为最值得或最需要重做的是哪个行业或产品?您将如何“重做”?

李毅超:第一个需要重做的是农业。

我们是农业大国,有非常强的农业的基础,但还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今天的农业只是可能在农业设备上和农业工具上有一些机械化而已,但是农业还没有真正工业化,它的运作体系、商务体系、品牌和市场体系,都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

农业不再是提供原料和基础农产品,或者一些深加工产品,而是能够更好地跟市场结合起来,打造出更多李子柒,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一些产地品牌。所以我觉得在未来10年到20年间,中国农业全球化、农业工业化现代化的机会空间是巨大的,也是让我们所有设计师有机会在农业这个接地气的行业里去看新的机会。像小仙炖、李子柒、拉面说,这些新快销品牌的成功,都大量得益于今天生鲜冷链供应链的高速发展,更多的得益于数字网络、数字电商等一些技术和平台的发展。在直播电商上,像生蚝、蜂蜜这样的产品都得到了指数级的销量增长。这让我们看到中国有大量基于农业层面,需要被重构的机会。

第二个就是文化产业。其实中国有大量的优质文化产业,包括我们的敦煌、故宫、景德镇等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软实力和能力非常强,但是支撑文化的工业体系和现代化程度都是非常传统的。以景德镇为例,它的文化价值是世界顶级的IP,它本该有一个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运营手段,逐步打造出标杆级的产品,重构出更有效率的工业能力、商业能力,然后去放大景德镇品牌的价值,或者让景德镇品牌的价值市场化、国际化才是未来的机会,这也是我们以后在做的。

所有人都说它难,其实难的关键是价值链的重构,但它的价值是巨大的。因为未来的5~10年,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应该会非常快地凸显出价值。而我们看到,在其他行业已经有一些非常好的成果出来了,比如钟薛糕,这是一种新文化,新文艺。未来各个行业里面都可能会出现一些带有文化IP属性的新品类和新产品,所以农业、文化产业在未来的机会都是巨大的。


为新锐美妆品牌colorkey打造的木兰IP系列设计

另外一个可能非常重要的是装备制造。因为我们的工业能力很强,所以我们在未来能够打造出更优秀的支撑产业工业化、数字化、现代化的装备制造和装备设计能力,在未来是国际竞争力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因为过去的20年,我们快速工业化,我们做工业化的装备,生产线生产的科技机器人,制造工具其实都很多都是来自德国、欧洲、美国。而未来我们应该能够结合未来的产业现代化,逐步向海外和全球输送有更高效率和更高价值的制造装备和设备,这些在未来也是一个巨大的空间。


为哈工大打造的哈工大T5协作机器人,它部署灵活,能够很轻松的安装在不同使用场景中,且加工精度高达±0.1mm

《设计》:老龄化社会来势汹汹,而老年人在现实中却被数字时代狠狠抛下,洛可可在适老化设计方面是否有针对性研发?

李毅超:我个人认为未来有一个非常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领域就是家庭养老。因为中国人的文化与社会环境,导致中国的老年人是不太愿意去养老院的。如何能够通过一些产品装置,还有一些好的服务方法,再配合社工的服务,就能把居家环境改造成一个真正适宜居住和使用的养老住所。不管是床、卫浴设施,还是家用电器,都需要重新设计,把家庭改造成一个具备养老服务能力的一个场景,在未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这一领域,我们与一些品牌合作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一些想法。目前已经有一些地产公司在做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但养老一定是一个投入比较大、见效比较长期的,但是极有价值的一个行业,这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协作,不是一两个产品就能够代表养老的,而我们其实也只是做了一些产品而已,它需要的是一套系统。我也相信在未来一定有能够专门去做家庭养老服务,或者说是平台级的这样的企业专门去解决这个问题,这应该是在近几年就会看到的。


随行代步车,可一秒钟变成行李箱,方便老年人出行

《设计》:请分享一个洛可可的数字化战略的典型案例。

李毅超:前面我提过,越是传统的产业,数字化的价值越大,机会越多。比如农业。

我们有一个农业项目叫“智能蜂箱”。因为我们是工业设计,所以从事农业的人一般不找我们做工业设计,但是有个机会让我们了解到一个非常细分的行业:蜂蜜。中国是全球比较大的产蜜国,但在我们市场上,很多人买到的可能是假蜂蜜,而洋品牌蜂蜜的价格是国产蜂蜜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全国一共有81个优良的蜂蜜产区,但是这些产区的整个生产方式是非常原始的,蜂农自己钉个木箱子,用拖拉机运到山上,在山上逐水草而居,逐花期而居,把蜜蜂放出来采蜜,采完了以后再去游走,是非常辛苦的一个工种。因为蜂蜜没法人工合成,所以它必须是这种方法去做,而蜂蜜的采购价格并不高,所以整个蜂蜜的源头供给是不断下滑的。整个农业产品也是这样,中间商的不透明度是非常高的,各种掺假售假。于是我们发现采蜜实际上是有一个痛点的,就是人没有办法进山去放这个蜂箱,这个问题2000年以来都没有解决。

因为我们做了好多智能无人送餐机,各式机器人。所以我们思考,能不能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做一个智能无人蜂箱?这个蜂箱放到野外,它就能管理好蜜蜂,养蜂人可以远程实时查看设备的情况、蜜蜂的动态,以及蜂蜜的酿造情况。通过区块链的技术看到真蜂蜜是什么样子,因为从蜜箱放下去到销售的全链路都可以区块链溯源,这样的话用户最后能够放心地买到有营养的真蜂蜜。

智能蜂箱有哪些功能呢?首先它有GPS定位,蜂箱有没有移动过,放在野外是否安全?这些都方便实时查看;第二,它能够知道每天蜜蜂进出多少次,采集了多少蜂蜜,是否有害虫入侵,以及温湿度变化等。

智能蜂箱研发出来以后,通过我们几轮的迭代,把成本相应地降了下来。智能峰箱可以说是我们的第一个产业互联项目的尝试。从传统蜂箱到智能蜂箱的升级,至少会为一个农民带来10倍的产能扩大,也让消费者能够买到放心蜂蜜,重新定义了蜂蜜的供需两端。






智能蜂箱现场使用场景

《设计》:请给青年设计力量一些建议。

李毅超:送给青年设计师三句话:文理兼修、深度思考、刻意练习。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设计师都是艺术类出身的,一开始他们的创意和表达非常占有优势,但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尤其是工作了10年以后,你会发现具备理工能力的设计师虽然一开始成长速度相对慢一些,但他后续的发展速度会更快。所以,要做设计师,应当文理兼修,既要有很强的人文学科的支撑,也要持续建立理工科这种理性思考的能力,学习理性分析的手段和工具。

第二就是深度思考。今天我们有很好的学习和了解信息的机会与途径,但是对于设计师来说,我们一定要明白,不能太多地去看碎片化的信息和知识。今天大量的设计师能快速、敏感地捕捉到一些新的概念、新的创意,但是很难持续下去。今天很难深度挖掘一个理论、深度研究观察一件事情,是因为学习正在变得碎片化,垂直和纵深的学习能力也在弱化。设计师在认知层面上或学习能力层面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能够更纵深地去分析问题的本质,而不是海量地获取信息,这样看到的才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当我们获取到知识以后,要做刻意练习,要去实践,要去试错,要去迭代。因为学以致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做人做事的办法,也是未来设计师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