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 艺术学博士,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设计》专访|许平:一个好的大赛应该在行业中起到灵魂的作用
许平,艺术学博士,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第七届(设计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并兼任北京设计学会会长、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工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指导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生。
《设计》:请介绍下您与中国设计红星奖的渊源。
许平:中国设计红星奖的设立应该是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件值得认真关注的事。在当代中国,对于设计实践者、设计组织者、设计推动者是如此,对于设计研究者更是如此。
我对于中国设计“红星奖”是有特别的感情的,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到了第16年头了。我从2006年就开始介入,从一开始的定位、主张、评审、标准,专家团……我参与了它的前期策划,初期的评审,一直到最近连续几年都参与这个过程,从征集主题到评审完成、奖品问世,都有参与。可以说,一直在看着这个奖项的成长。我想,中国设计应当感谢这个展项,感谢那些从一开始策划、组织、推动、培育了这个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最具影响力、最能体现专业权威性、也是奖项产生最为公平、公正、透明的、现代感、专业感十足的奖事。我们不妨在人们已经完全习惯于中国的各种设计“评奖”已经“无处不在”的今天回想一下,十六年前的中国,没有一项真正称得上国际性“设计奖”的专业赛事、奖项,“红星奖”犹如一颗灿烂升空的中国红星,恰当其时地出现,并且成为无数人心目中一颗公正、权威而耀眼的红星,这其实是非常需要勇气、决断和远见的。我很敬佩他们。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中国设计红星奖评选过程中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高光时刻。
许平:我觉得中国设计红星奖是一个非常扎实、非常朴实、非常结实的一个奖。“红星奖”从出现伊始就不是以阵势、声势或财势取胜,它严谨而不封闭、诚实而不夸张、精致而不豪华。它的出现,给中国设计的当代性、国际性与专业性的发展带来了希望。我觉得评选过程中的“高光”时刻,是有几次最高奖获奖名额空缺时,现场的气氛都非常凝重,都是讨论了几次才最后定下来,全体评审专家都非常严肃而且庄严,体现出一种崇高的道义感、责任感,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设计》:作为资深设计赛事评委,您认为设计大赛及大奖对中国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许平:这个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如前面所说,红星奖创建时,国内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权威大奖,这实际上意味着整个设计格局中缺一个聚焦、一个顶点、一个灵魂性的高度。红星奖提出了自己的标准,并且通过连续不断的检验与充实,坚持下来了,就使这个高度建立起来,这就有了精气神,我觉得这是格局性的一个变化,红星奖在这方面的作用是隐形的、无言的,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好的大赛应该在行业中起到标杆的作用、领军的作用,甚至是灵魂的作用。这对一个行业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在您看来,什么是好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奖?
许平:我认为,好的设计跟好的设计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需求的不同,好的设计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好的设计奖其实也没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标准,但是,一个成功的奖一定是和它所处的时代需求相匹配相吻合的,红星奖的重要性也就在这里。除了它的组织制度有序严谨,评审机制比较专业且国际化这些从现象上容易看得到的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恰好在中国设计发展到21世纪初这个时点,面临一个即将到来的创新设计高潮又最需要方向和目标激励的时刻,红星奖出现并且做到了,在这以后,国内也出现了各种重要的、各有特色的设计奖,但在时空间的匹配性这一点上没有能超过红星奖的。
《设计》:综观国内外设计赛事,您认为中国设计大赛还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和突破?
许平:无论是中国设计赛事还是国际上的设计赛事,各自的动机、效果,还有评价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比如说,有些国际上的奖项比较强调商业性的存在,希望激活市场的活力,还有在商业上和对市场的影响力等。而中国的奖项可能更加注重它社会性的存在,对市场性的那种能力有中国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这是从中国的国情需求出发的,我们更加需要强调一种精神的引领性。我认为,这也是今后的中国设计奖更需要注意加以研究和下工夫的一个地方。
《设计》:从设计教育的角度,您认为设计大赛及奖项对中国的设计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许平:设计大赛和奖项能够把中国的设计放到一个比较国际化的语境里面去衡量,这是它的社会性价值,也是它在教育方面的价值。中国设计红星奖的国际性、专业性、权威性是它的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而这三者刚好也是中国设计教育现在所需要的一种精神引领,所以它能在设计界得到普遍的关注和支持。
《设计》:您认为青年设计师和设计学子应该如何看待设计大赛和奖项?
许平:好的设计大赛获奖作品一定是好的设计作品,但是这个作品未必就是为了设计大赛而做的作品。我们现在看到,有一些做法是为了迎合大赛,号称把设计师放到国际大赛的语境里面去锻炼,这种做法是有偏差的。好的设计还是应当来自市场,来自创新,来自思考本身,而不应该是来自奖项的驱动。
《设计》:西方设计发展早且相对成熟,但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始终存在,中国设计是否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评价体系?
许平:西方的评价体系也不是很完整,我们不必把中国和西方对比起来,好像西方就是一个成功的一个标识,中国就要对标西方。我们可以去发现西方和东方各自不同的处理办法、应对办法,应当说,两者各有所长、各有利弊。
《设计》:突发的疫情给中国设计带来怎样的“危”与“机”?
许平:我觉得,一个最大的警醒就是原来的发展被突发的疫情狠狠地踩了一下刹车。原来都认为是畅行无阻的一个发展通道,现在看样子要受到方方面面的质疑。从评奖,进一步到整个制造业,再到整个全球国民经济的生产,我们的方向、目标和价值到底应该如何去确定,是一个必须重新开始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危”,也是最大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