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侠

郭春方 吉林艺术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06-19 17:06:57

设计与设计教育,关乎人类的未来



郭春方,吉林艺术学院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设计学类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指委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分委会专家。长期在艺术院校从事创新人才培养、设计教育等方面工作,先后主持地方多项重大艺术设计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2022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设计团队总负责人。

反观我国设计行业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很重要的一点欠缺就是艺术含量的欠缺,也就是“美”的欠缺,或者说是美育教育的欠缺。所以这些年,“美”是郭春方教授在人才培养中屡屡谈及的话题,他希望引导年轻的设计者在创作中、在服从设计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以“美”为原理,以“美”为命题,以“美”为契机。但不可否认,设计是服务大众的设计,艺术是表现个人的艺术,那么对于设计者来说,如何在这其中建立起“美”的关联,应该说是一条蕴含着智慧的体悟之路。

《设计》:请您介绍下学院的特色。

郭春方:吉林艺术学院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综合类艺术院校,艺术学科专业齐全,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其人才培养特色更注重应用性、技艺性和实践性。 

近十年来,在文化繁荣的大背景下,吉艺应该说是抓住了国家对文艺事业和艺术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的发展契机,始终在不断推进和强化内涵建设,在履行各项育人功能、创建地方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专业过程中,综合艺术院校的特有优势得到很好的发挥,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办学成果。


吉林艺术学院毕业学位授予仪式

《设计》:在教学中您重视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培养?

郭春方:设计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学科,众所众知,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具备过硬的绘制能力,除此之外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就是制作技能,也就是从草图转向实物的呈现能力。

早在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率先孕育了现代设计教育,那些先驱者们认为,如果不传授实践经验和具体方法,学生将无法掌握设计理念。当时,为了解决学生“思考过多,行动、创新不足”的问题,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量生产机器进驻学校工作室,学校全部课程的任务只有三个:对学生实施基本的视觉设计教育;让学生至少熟悉一门手工艺;在最后的一学年,学生能独立完成制作一件设计作品。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包豪斯教学面对工业化大生产提出了“技术与艺术新统一”的口号,这个时期,“独创性”和“个性表现”之类的词语很大程度地被这种教育体制拒之门外,而“良好的实践能力”、“行动便是设计”、“工艺质量”、“技能水平”才是他们着重强调的。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松花石(玉)雕刻人才培养》

20多年来,中国设计教育正处在一个不断转型的过程,直至今天,“重艺轻技”的现象在艺术院校仍比较普遍,许多学生设计的作品想法很好,但很难形成一个有始有终的完整设计,尤其严重的是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设计产品的工具和科技辅助手段不够,手工工艺和作品呈现与国外的学生差距较大。在国外,设计教育受包豪斯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学大多是在车间里进行,在日本称为“工房”,培养的是既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更有手工制作的匠人精神。今日,我们的时代也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我想这种精神在设计教育中还需要持续不断的、进一步的深化,如何让学生将艺术创意与制作技能协同并进应是今天设计教育关注的问题。


国家艺术基金《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

《设计》:教师队伍的培养如何与时俱进?

郭春方:教师是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执行者,教师的层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水平和学校的发展,就一所大学而言,师资队伍是其内在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依托,同时,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成大学育人成果的核心要素。我前面说了,吉艺作为综合性艺术院校,应用性、技艺性和实践性是办学的特点和特色,那么在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系列的机制与举措。

一是着重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这几年,学校正在实施提升青年骨干教师学养与学历的举措,在鼓励优秀教师提升学位这一方面,学校给予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办法。近几年,吉艺来向海内外输送了数十位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同时,学校非常支持中青年教师定期去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相关学科专业考察学习、参与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展览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同时,学校为教师扩大学术影响、提高学术及实践方面的能力和知名度提供着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鼓励并引导优秀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立60周年“精彩吉林”彩车

第二,强化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领作用,有效保障师资力量的衔接。近十年,吉艺的二、三级教授退休后无流失,二级教授我们一次性签约返聘五年、三级教授三年,还有一些资历很深的教授在退休后也会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持续教学、创作和研究生培养工作,这样就最大限度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师资力量的衔接得到了保障。

第三,加大高端艺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吉艺地处东北,在人才引进方面应该说没有区域优势,所以这些年来学校在人才引进和人才保护方面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我们积极鼓励海外学历和国内高水平院校毕业的学生来吉艺工作;其次,对于需求紧缺又一时不能够引进的人才,我们采取柔性引进的办法,通过特聘教授、兼职教授的方式来承担我们的教学、创作和科研任务,以这种形式在吉艺担任兼职教授的人才有百余人。

第四,着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拿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学校着力打造的是一支在讲台上是教师,在讲台下是专业设计师的精业务、懂艺术、有技能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设计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但要研究教学,同时也要不断地提升其个人的业务能力,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不仅设计专业,我校对表演类专业(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绘画、雕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技术)等专业也是同样,要培育和建设的是一支“教师—演员”型、“教师—画家”型、“教师—工程师”型师资队伍。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立70周年“速度吉林”彩车

《设计》:对信息时代的变革做了哪些教学体系上的调整?

郭春方:从时代发展的进程来看,未来二、三十年,人类社会将演变成一个智能社会,人类未来将进入到一个迅速变革的阶段,其深度和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我想,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这也就给今天的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在这样的时代面前,我们的艺术与艺术教育当然也必然要适应全球信息时代的浪潮,积极主动地促进艺术与科技联姻。

吉林艺术学院应该说是占据了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学校的造型艺术、视听艺术、语言艺术、形体艺术等都是学校专业教学的一部分,我们一直在试图打破传统,从单一、平面的教育模式向多元、立体、复合型的教育构想探索某种可能,例如:将平面设计与新材料、新工艺结合,音乐舞蹈与多媒体艺术结合,戏剧影视与互动艺术结合等等。当然,这些创新与突破的实现,需要以系统了解和掌握各学科知识为前提,只有这样在学科融合中的创意才会风生水起。

2010年,我校开始组建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3D艺术影像创作研究和数字化公共艺术创作研究,以此“中心”为依托,数字雕塑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建立。2010-2015年,“中心”积极为国家尤其是地方社会发展服务,完成了3D艺术作品58部,获得专利6项。在数字雕塑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中,学校始终秉承“行知合一,学、研、创、用”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以提高艺术创新能力,完善实践方法,为雕塑创作寻找数字逻辑美学支撑为根本,培养学生时代亟须的应用科技手段,同时实现跨媒介创作的新型雕塑艺术人才培养目标。2018年,由该教学团队策划组织的《3D科技写实雕塑人才培养》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去年,我校还策划了一项数字媒体技术和传统影像艺术结合的展览项目,叫《“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这个项目不同于传统摄影展,作品类别涵盖多维静态摄影作品、跨界动态摄影作品、先进影像摄影作品和计算机图形图像摄影作品,是用科技的新思维创造艺术无限可能的一次探索与尝试。这个项目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资助,在长春、厦门、南京、杭州、成都、北京六所城市进行巡展,在北京站的活动中,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正式将《“幻雪”数字摄影作品展》纳入北京2022年冬奥会系列文化活动。


2019年夏,在研制“吉林彩车”

《设计》:您如何看待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郭春方:我们都知道,设计的本质是服务于人的,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一种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生活需求而很实际的、很具服务性的、甚至很功利的创造活动,但是,这种创造却含有重要的审美因素,因为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不仅有实际性的物质需要、生活需要,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情感需要,所以,设计在服务人类的基础上,所蕴含和承载的艺术审美与精神品位是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西方的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等设计运动的倡导者莫里斯、格罗皮乌斯等人最初都是艺术家,他们就是因为不满当时的工业化产品的粗制滥造纷纷投身设计,发起一系列不可估量的重要设计运动,为现代设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引领着人类走向了新的审美里程。反观我国设计行业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很重要的一点欠缺就是艺术含量的欠缺,也就是“美”的欠缺,或者说是美育教育的欠缺。所以这些年,“美”是我在人才培养中屡屡谈及的话题,我希望引导年轻的设计者在创作中、在服从设计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以“美”为原理,以“美”为命题,以“美”为契机。但不可否认,设计是服务大众的设计,艺术是表现个人的艺术,那么对于设计者来说,如何在这其中建立起“美”的关联,应该说是一条蕴含着智慧的体悟之路。


带领“雪容融”设计团队全体成员在北京参加吉祥物全球发布活动

《设计》:作为地方政府重大艺术创作项目负责人,您如何平衡时代需求与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郭春方:艺术设计与单纯的艺术创作不同,单纯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个人意念的创造性活动,可以无束缚、无边界的挥洒个性,而艺术设计的本质却是理性的,每一个创意都需要根据项目的需求意愿来进行命题,需要相当含量的服务性和实际性,而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就是我常说的艺术表现问题,也就是“美”的关联问题。

这些年来,我带领吉艺设计团队根据国家及地方文化发展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艺术产品研发与艺术创作,牵头完成一批重大项目,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国庆50周年、60周年、70周年彩车设计制作,上海世博会吉林馆主题策划设计与主题宣传片制作,第六届长春亚冬会和第十二届冬运会视觉设计等等,应该说在解读地方文化和塑造地方形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形成了我和我的团队在立足地域美学的基础上特色的创作视角与艺术精神体系。

去年,我带领吉艺设计团队承担了国庆70周年吉林省彩车设计项目,这也是我们第三次承担吉林省彩车设计任务,从本质上来看,国庆彩车设计属于主题设计类,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其思想性和政治性尤为突出和重要。我们在调阅并学习了大量的关于地方精神的资料后,首先明确了这个项目以“速度吉林”为理念的核心设计内涵,展现吉林人民70年来不断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用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吉林全面振兴的精神风貌。在设计中,我们以“红旗轿车”为名片,以绿色生态、智慧农业、航天科技为主要设计思路,从农业到高科技产业,力求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吉林省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获得新进步的“精气神”。在艺术表现方面,则创造性地提取了具有吉林地域特色与地方民族特色的符号,比如象征民族团结的金达莱花,象征农业发展中取得丰硕成果的麦穗、玉米、人参等视觉符号,通过艺术化地加工方式,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吉林省在建国7 0年中取得的巨大发展与进步。 

可以说,吉林彩车的创作就是时代需求的典型代表,而就当我们在为这一需求进行艺术设计的构思时,就会自然而然的亲近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特色,因为这些文化特色都是这个地域在自然历程、历史历程和人文历程中形成的精神品格的写照,这不仅仅是对设计象征意义的阐述和对文化意象的认知,更是对精神价值的深掘和对时代形象的建构。所以,我认为文化内涵是对时代形象的最好支撑,文化特色则需要设计者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中深入解读、择精而取、智慧加工,如此才能够让一个项目得以更优质的呈现。


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

《设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创新。

郭春方:由于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工艺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让传统工艺适应当代社会,这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究其方法,我想,挖掘现代设计中的“传统观”和增添传统工艺中的“现代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所谓“传统观”,可以说是一种文化自觉。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设计也从盲从西方转向回归传统、回归民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自觉、自信的表现。现代设计作为当代物质文化的重要表征,具备文化载体的属性,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也应对现代设计产生影响,但不能否认的是,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而发展起来的现代设计发轫于西方,随后传入我国,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现代设计陷入了模仿甚至抄袭西方设计的苑囿,导致中国的现代设计在国际上没有辨识度,设计师也丧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其实,设计离不开历史传承和地域特色,丢失了我们自身的传统,设计也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水之源”,若找回其中的“传统观”,中国现代设计也就具有了灵魂,更具有了独特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统工艺的振兴还不能仅仅依靠坚守和信念,增添传统工艺中的“现代感”,重新激活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吸引更多青年人认知、喜爱并参与到传承的实践中来,也是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一条必由之路。我国传统工艺源于农耕时期的文化与审美需求,中国历代能工巧匠不断地研究新工艺、发现新材料、创造新形式,然而总的来说仍是手工业时代的产物。那么,传统工艺要活在当下,就要从根本上寻找它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要把中国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这里包含两方面,一是要将生产内容融入现代生活,考虑如何让历史的产物为今天的生活服务,为今天的人服务;二是要将传统工艺技法与现代生产技术加以结合,保留传统工艺的精神内核,再改造或扩大生产手段。

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站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需要以时代的角度重新回顾传统工艺,同时展望未来,要智慧的为现代设计提供“传统身份”,为传统工艺提供“现代思考”,唯此,才能更好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多既有中国智慧又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与产品用以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在吉林艺术学院“雪容融”设计工作室

《设计》:请您分享一个目前关注的行业话题或正在从事的项目。

郭春方:去年9月22日,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于北京发布,我带领吉艺团队设计的灯笼宝宝“雪容融”正式亮相世界。这个项目历时了近一年的创作时间,从全球近6000件征集作品中获选,应该说得到了北京冬奥组委与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这个项目缘起于2018年9月,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活动宣讲团来到了吉林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一直很重视大型活动的吉祥物征集,早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标识吉祥物宣讲”就来到过吉艺,学院也组织了师生们积极参与,因为此类活动能带动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增加对设计的领悟和感悟,对师生都是种锻炼,也是学生课外实践的最好方法。宣讲之后,我们全校即开始部署征集工作,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设计,共收集学生设计作品101稿。

2019年1月,我接到北京冬奥组委通知,在全球征集的近6000件作品中,吉艺有2件作品进入前十名,其中,名为“吉祥如意”的中国结、中国灯笼形象脱颖而出,可进入下一轮修改。在这之后,我们团队就开始了近一年的创作修改工作。这一年的时间团队成员共往返北京冬奥组委会22次,历经3次主体形象转换、32套方案递交、20000余张草图设计,先后完成了平面、动画、三维、吉祥物表情包等设计工作,在项目高度保密的情况下,最终圆满完成了设计方案及各项设计制作任务。


2019年国庆节期间,“雪容融”与吉林彩车同框

现在,大家对“雪容融”的形象已经非常熟悉了,它是一个点亮梦想的灯笼宝宝,设计理念源自中国传统春节中家家张灯结彩的大红灯笼,这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元素,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在创作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让这一直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更具有世界性,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将基本元素进行艺术处理和优化整合,着重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语言进行碰撞,比如“雪容融”有着白色积雪形的小脸庞和覆盖积雪的如意头饰,这个形象的直接来源就是中国民间俗语“正月十五雪打灯”的意象;还有“雪容融”头上的装饰纹样,“正形”和平鸽纹样的国际辨识度较高,“负形”中的“天坛”图案是典型的、蕴含着老北京主题的符号性语言。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还利用了中国传统的手工剪纸工艺,团队成员专门用剪纸尝试各种设计方案,在这样的思路和尝试下,最终形成了“雪容融”头上的装饰饰带,确保了观众在看到“雪容融”时,能够很容易在其中产生中国文化的归属感,也符合了吉祥物设计原则中应具有的“辨识度”高的要求,同时能够加深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与认同感。

美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雪容融”向世界传递着中国传统美学的价值观念,它所蕴含的民族个性与全球共识性,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凝聚力与创新力。去年12月,吉林艺术学院专门成立“冬奥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旨在通过这个平台为吉艺设计学科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为吉艺搭起一座通向世界、通向未来的桥梁。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设计与设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在相当程度上承载着传承文化、助推经济、引领社会、创造未来的重任,所以,在设计与设计教育发展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整理、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求索,去深入探究设计的未来、艺术的未来、教育的未来,我想,这关乎人类的未来。

首页 赛事 公告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