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浩 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包豪斯100周年之际开展了“纪念包豪斯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为研讨会的重要环节,10月27日,在佳兴世尊酒店会议分会场,邀请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张凌浩教授作为第二会场首位出场的主讲人,带来了他对于包豪斯在当代中国工业发展上的意义,他认为了解设计遗产、历史和当代国际的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当下最应该做的,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
我今天所讲的,是从中国联系世界。
“包豪斯视野”下的中国工业设计
一、我们有的时候总是讲包豪斯过去了100年,今天还了解它做什么?我觉得这叫“勿忘初心,牢记使命”。包豪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你去联系当下,进行改革,我觉得我们今天不是要观察包豪斯的那些细节,而是要观察它如何突破当时的教学困境,找到教学新方案。
二、我觉得,大家如果对设计理解更加深刻,会感受到包豪斯的出现就是为人民而设计,就相当于现在普通现代家庭中放一个现代主义家具,感觉正好,如果一个大宅中放一个现代主义家具,你会觉得镇不住。所以,经过这个比较,我深刻地感受到包豪斯的设计是为社会大众而设计。
三、我想今天的学术界,不光是设计,很多学生都在强调“世界视野”,或者叫“国际视野,中国贡献”,这告诉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站在中国的视点上去做这样的思考。所以,我今天站在“包豪斯视野”下,想谈谈之前对中国工业设计这方面做的一些研究。
今年是中国工业设计重要的年份——40周年,去年是改革开放的40周年,很多地方办了很多展览,致敬我们改革开放的时代,改革开放40年是人民美好生活不断向往、不断奋斗的这么一个历程,人们对过去的生活非常向往,所以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思考这些老物件对我们的生活、对设计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这些经典器物的研究,中国美院建了一个包豪斯馆,对整个包豪斯的东西做了很好的收藏和展示。在中国的市场上也有很多类似的馆,比如沈榆老师建的上海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收藏非常丰富的。在中国这样的馆还不是很多的,有它的独特价值。我有一段时间收到这个项目运输管的委托,也做这个研究,史料非常难找,我当时就想跟我自己说,未来在我的书上应该写上一句话:“感谢万能的互联网。”为什么呢?中国这方面的资料是缺失的,中国的设计自信肯定要来源于中国的设计历史,现在普遍是古代史、传统史和工艺美术史,很少有人书写当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史,所以现在我们在这方面要加强战略研究,并且找很多的书。
记录该设计历史最完整的的确是上海。上海在轻工业当中,这方面的资料是比较全的,在中国的轻工品,包括这轻工加减方面是收藏比较详细的,但仅仅是只言片语,想从这些当中树立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难的。在这些书当中,记录了很多无名设计师的设计思考和当时社会对他的评价,我想这是一些非常好的史料,我们有必要重新去整理和翻译。你可以看到当时出口的这些产品,一代一代是怎么来的。研究设计史的人,不光是研究设计现象,更重要的是研究它为什么发生?它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的?怎样影响当代的?最近在清华办了一个展览——“装饰与上海的设计新潮”,几乎包揽去年所有杂志期刊的封面,这个时代的历程在这些图片的缩影当中一路展现出来。
可当时要去研究这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每次跟我的老师和同学讲,现在越来越觉得“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理论”这个话又对又不对,“对”是因为它讲了一个方面;“不对”则是因为它只讲了一个方面。为什么这样讲呢?实践是产生知识的另一个方面,大家如果去研究一下这个“现象学”,你就会发现理论是产生知识的一个方面,实践是产生知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我们小组走南闯北,后来发现大量的收藏都在原来百货站员工的子女手里。百货站囤了很多的货,所以要去找、要去测量,要到上海、东莞等地。前两天我在烟台参加大会,特意找个时间去拜访一下他们厂长,我说非常仰慕,既然作品已经印刷在书里了,我得实际来感受一下。感受的结果是:东北的思维的确慢一点。他们整个创新的意识平台和机械有很多的关系。
包豪斯增加了我们对世界学术的认识,当下需要培养行业的使命感
所以后面会谈到,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谈论包豪斯增加了我们对世界学术的认识,但是我们要对中国进行研究,来看看中国如何使世界影响以及未来中国如何使人们去影响世界,这是我们今天的使命。所以我想在这个方面,对于这些器物的研究不仅是历史物证的系统的研究。更是中国设计发展历程自信的确立,因为每一个国家的设计历程都会从“0”走向“1”,从“1”走向“100”。比如说7、8年前在上海同济大学举办过一个展览,它是意大利中央档案馆办的一个专利文献展,我当时非常惊讶于意大利的这些经典作品,它的专利图就是个艺术品,所有有名的产品都有专利图,我觉得拿这个来教历史可能更有效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业早期器物的收藏和展示已经在欧洲得到了重视,通过专利展、产业博物馆进行调查和展示。2004年,我们去看了瑞士国家设计博物馆,有点像个大卖场,整个欧洲的设计产品都能在那里找到。我当时在书上曾经写过一个案例,在设计手法当中讲到这个时代背景的时候,飞利浦曾经受到当时宇航时代的影响。“挑战者号”当时有很多登月的,那时候开发了一款电视机,就是圆的改制的,在博物馆里也能找到。所以我想,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国家设计意识的话,一定要在这些博物馆当中。
当代的研究在设计学、社会学、工业考古学的带动下,在这方面的记录、展示研究方面做了很多的贡献,比如你去意大利非常著名的经典建筑——意大利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的时候,它就有这样的展览,常年、常设展,每次去都会看到有一个“单元”,只不过是不同的主题。2014年的一个主题展示了意大利的家具,包括当时一比一的图纸。上海交大校长林院士讲要培养工科学生的行业使命感,我想,怎么陪养啊?不是课上讲出来的,而是站在这些图纸上面,站在这些经典且影响世界的设计上面,你就能感受到。
因为我学的工业设计,所以个人就会有很多的闹钟、时钟,很多的打印机、景德镇的花瓶。工业的发展除了工业装备以外,还有工业的产出,那就是这些经典的产品,世界的记录就在这些产品当中。我后面也会讲到什么叫物质文化研究,其实就是讲产品与它的制造的技术的联系,就是物质文化研究的最初的研究原型。
所以我们也做这样的研究,案例是很难找的。所有的图片当中只能有那么2%或3%的图不能原创,其他图都必须是自己的一手资料。所以当时做这个研究的时候,我体会了一下商务印书馆做字典的感觉。因为那个主编他每天都讲,你们要对历史负责,而且中宣部要进行审核,我一想这个事情就夜不能寐。从2010年开始直到2016年书出版出来,就是通过设计学、考古学、艺术学、历史学、机械学、图像学和符号学来研究这样的案例,找到当时的客观数据,找到当时的主观评价,然后找到他们的设计解读,因为每个时代对设计的解读评价是不一样的。
有些产品我的研究生再看过之后写了50个字,他说,老师我实在不知道它好在哪里。我给他演绎了一下,我写了700个字。因为他缺乏美学的概念,他就知道这个东西好看不好看,缺乏对它的功能的日常使用、生活记忆、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理解。应该来讲,当时的设计师还是很优秀的,他们所具有的一些技能经验现在的设计师不一定会具有,并且他们拥有对材料、工艺美术、简单条件下进行极富想消费者创造的这种能力。所以现在的设计师不一定会比以前强很多。
这本书出来后,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美国著名的名人荣誉堂的Craig Vogel教授每次来就想跟我聊这个事情,想看看这个书,我后来忍痛送了他一本。我说那你给我的书留两句话,到底这个书好在什么地方?教授说,这本书让欧洲和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理解20到21世纪中国产品设计的历史,以及如何进化。今天你看到的其他老师写的书基本上都是地方史、或者地方工业设计史,而这本书是第一次站在整个中国的设计进程当中去研究,所以还是很有意思的。
举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钟表,这是当时整个中国工业的布局,我没有查书,我是从收集的所有品牌当中找出来画的这张图。比如说这个闹钟,主要是在烟台,烟台盛产北极星,当时建立了一个民国的企业——“宝”字牌,而天津主要是生产,这些都非常经典。5年前黑市上还能500块钱买到一个,现在就不一定。这个闹钟里面是两只鸡,当时的钟叫时候,这两个鸡会啄米的。大家想一想当时什么经济条件,却能想到我们所说的体验设计。
上海是工业重镇,内地这种轻工业就很少,陕西就一个,还是都没听说过的牌子,但上海有上海牌手表,还有经典的三五牌闹钟、飞机闹钟,据说这是周恩来总理认为是国礼的一个产品。这个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中国钟表工业的布局,我在这也只是结合我们的一些符号学理论课的方法做一些小的研讨。
从时间上看,你可以看到整个工业的历史。你去细细研究,这个研究就两种,第一种是历史性研究;第二种是空间性研究。比如说从历史性研究,你就可以看到整个发展,如何从吸收、消化、仿制走向创新?民众的无名设计,如何从功能走向更多的美学和更多对美好生活的回应。这些放在一起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认识、了解、结合当代设计
当时设计仅看美,觉得它有意思。前两天在江大办了一个世界无线电百年的展览,很有意思,能看出它跟世界的关系。比如说在这个当中,你看到最初的这篇工人主义的设计、极简主义的设计、朴素美学等。我在法国看过一个调研,把当时建筑文字招贴连在一起比较,我们下次可以把那张图放进来,你就可以发现找到一些更加强烈的印象。强烈印象是什么?如果你看多了人民大会堂和人民代表大会的话,你就会发现当时人们受这种美学的影响,它构建一种所谓的共和国美学,比如说这种政治的秩序、中心,很有政治秩序的感觉在里面。因为它受当时环境影响,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还有,比如说美学符号的变化,民众的审美意识,中西方的交流以及技术手段知识,都在里面淋漓尽致地展现。
比如说手表一开始是非常朴素的,走到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原来是这样子的,后来走到这个样子。第一,技术手段上来了;第二,中西方的交流更加丰富了;第三,民众的审美意识受东西方的影响,开始对功能主义走向生活,走向精神世界有更多的要求,所以产生这样的设计。而这些不就是最好的高考课题吗?
从研究当中,我觉得有很多值得去关注。我每次讲设计符号学,便会讲到现在对于设计符号的研究,对于企业的研究。我发现都是异曲同工,都在走向一个从外延到内涵的过程。比如说,企业要想从功能走向意义、从个体走向社会的层面的意义,其实最早我们建构的设计符号学的理论体系也是一样的,你可以看到它的关系空间都是从人与物走向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和文化的层面。
我们最近在写一篇东西,大概讲的是从物质文化、符号美学、生活消费以及技术制造的视角来看当代的设计造物。这是李老师的老师——雷蒙写的书。书中就写到了,产品是跟当时的社会关系、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是人的思维文化投射到了课题上;同时,研究这些课题,也能够从这些符号表征上进入当时无名设计师的主体的内心世界。所以我想你去研究包豪斯的事务,你可能更能体会到你的祖辈、父辈当时在这些器物上投射的感情和巧思。
语境是一种设计的文化脉络
语境。今天的很多研究又在重提“content”,语境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脉络,我们以往研究语境都是重视历史的维度,但是我们还要研究空间的维度,要看这个东西处在当时空间维度的时候,和世界这些产品间的关系。所以,历史的维度也好,现实空间的维度也好,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看到这些东西和当时器物间的联系。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去关注这个方面。
物质文化。所有的物质文化其实都是讲产品,要注意的是,从研究理论里面是这么讲,物质文化它不是研究物质的本身,而研究物质与当时制造条件之间的联系,这是物质文化研究的第一个阶段。
物质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什么?是讲物质文化当时的技术条件以及和当地人之间的历史关联。所以在这个方面,无论是全球性和地方性,还是过去与现在,都需要我们去展开研究。对今天设计历史的遗产的定义,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了解技术遗产的影响和无名设计的关系,然后是融合,看看它怎么进一步走到了从功能主义去融合当时的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国家身份认同。再走向什么?走向互动和我们的消费生活以及我们的新生活文化。
所以,对中国经典设计研究之后,我觉得会展现的是下面的三个层次:
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是一个建筑学里面用的最多的话题,它指人们对于一个物件具有共同的认知的过程或者结果。就像“什么是中国?”第一反应是长城,这就是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很有意思,东西方研究走向了不同的差异。西方研究视觉的景观对集体记忆的象征意义。现在研究对记忆和忘却的共同关注,哪些东西被遗忘了,它就要去研究。就像我前两天研究一个新西兰的国家课程,它在研究那些地名。为什么当时少数民族投票选了这个地名?也是因为民族纷争被忘记了。对于那些细小物件的认知,比如纪念地、纪念名、纪念仪式等。中国的研究随着发展的进程加快也在推进,比如研究集体记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研究这些东西、这些记忆是怎么保存和传播下来的,像经典的解放鞋等。最近我女儿喜欢买各种平板鞋,已经买到没地方放了。虽然他们也没有记忆,但是最近有很多时尚流行起来。那天我看一个人穿件很长的蓝色运动装,后面写着“中国”两个字,我觉得特别漂亮。它是怎么传发展和传播的?它里面有什么价值的引导功能?就是我们讲的要正能量教育。
对集体记忆的建构,怎么和历史文化、国家认同、地方传奇结合起来,需要去梳理大量的文献,你会发现这些研究的热点和关注。比如说,有段时间流行三宅一生的包,它就是全三角形的。还有美国几大博物馆,全是菱形和三角形组成的。50年代广东生产的葵花牌打火机,是模仿了当时瑞士的一个打火机,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很有意思。从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的历程。《装饰》的周志老师写了一篇文章谈日本,我们从当中可以看到整个日本从起步模仿与改造、模仿与创造以及创新的历程。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历程都经历了这个阶段,问题是你在这一阶段转换过程当中,通过什么样的因素去激发它?无非就是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影响,就像当年改革开放的外在刺激,以及内部要发展的动力。
认识、发展、跨越使当代产品转型复兴
设计师要怎么从中汲取营养?我觉得有三个部分需要去做:
第一,是认识,需要建构文化记忆和圆形空间研究。
第二,需要发展,我们做了很多的案例。时间差不多持续了很多年,就是日用设计的全球比较。
第三,就是跨越,如何形成当代产品转型的复兴?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大的计划——“新中国制造”。“新中国制造”就是新的中国设计要走向世界!所以我想最后一个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形成社会的交互教育。让大家都能感受正能量教育,要进行课程思政、社会性的交互,我想我谈肯定比政治老师谈得好。
比如说天猫请了日本设计师设计了一款产品,据说卖得很好,但实际东西一般。因为这种角度都是特殊角度拍的,但启动了新国货设计的过程。
什么是设计的发展?大家静下心来想,无非是向世界学,向历史学。所以第一个你肯定要去研究日用设计理念的延续和新美学的发展,要从新的原型出发,不是从昨天的产品出发。
第一,也是大家注意中国设计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太追求奢华。其实中国的很多设计自古以来就是“日用既造”。所以这里面大家可以看到新日用品的设计出发点就是这些新结构元素的结合,比如说德国的热水袋,有很多非常充满体验的细节,包括怎么挂、怎么防止烫,都很有意思。Prada设计的解放鞋,自古以来最好用的就是解放鞋,但他不舒适、不时尚,看看Prada是怎么改变的。最近在“小米有品”上推出的请一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视觉设计师做的波点鞋,它利用了欧洲的波点时尚风。
第二,是品牌记忆的唤起和全方位的设计。比如今天很多工具,SWOT、SET、创新实用工具,就告诉你今天的设计是系统创新的设计。
你如果去好好研究一下中国的钢笔为什么卖不好?钢笔产品你有几支?你可以把他所有的要素都找来,你看看差距在哪里?所以我想,今天的这些设计,它有助于通过历史沿革,研究本土品牌的美学,去塑造新的经典。关键要定位新时代、新定位,进行全方位的传播。你看它非常贴心的墨水瓶、广告、包装纸等。
第三,就是要进行本土社会记忆的挖掘与创意重构。今天的文创我觉得除了学习历史以外,从这些产品当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创意,也可以带来一点幽默,也可以感染我们的下一代。我想对于这些东西,比如说文化符号的置换,波谱艺术的结构,只要做,就能够感染。
最后一个,就是要重塑魅力。今天欧洲对于社会遗产、文化遗产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新社会交互体验,人与设计遗产通过一些新的媒介,比如说舞蹈、歌剧,进行交互,这些东西都是重新演绎历史。实验话剧是一个非常好的社会教育的途径,比如国美、南艺他们做的包豪斯话剧结构的历史。
社会教育同样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内容,我今天所讲的核心就是我们去了解这些设计遗产、历史和当代国际之间的关系。你要在内心进行创新,你要和国际的异质文化生,你还要关注当代的新技术。只有这样,我们对于国货的研究,以及对当下的继承和未来的发展才具有新的动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在这个方面,我们有很多人在这些新域中进行探索,这也是全球现在对于设计历史研究的一些新方法和新动向。最后借助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的话结束我今天的演讲,“过去不是被保留下来的,而是在现在的基础上被重新建构的。”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让我们的新中国设计再一次得到新的发展。
本文由纪念包豪斯一百周年诞辰国际研讨会现场内容整理而成(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