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导演、监制、作家
经历
童年的状况
1970年5月,贾樟柯出生于山西汾阳,中国北方一座不大的县城。县城外全是山和田地。贾樟柯父亲原在县城工作,后来因出生问题受到冲击,下放回了老家,在村里当上了小学语文老师。他母亲在县糖业烟酒公司门市部当售货员,贾樟柯还有一个大他六岁的姐姐,姐姐上学时在学校当宣传队员,参加演出的时间比上课多。
贾樟柯七、八岁的时候,曾听父亲讲过拍电影的事情。他父亲说自己小的时候曾看到一群前来山西汾阳拍电影的人,这个摄制组一度吸引了当时一群年轻人的目光。
初一的时候,刚学会骑自行车的贾樟柯就和一群伙伴跑到孝义去看火车,这一情景被他用进了日后的《站台》中。他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好,朋友很多,“上小学就有十几个结拜兄弟”,到了初中,他一半的朋友都辍学,没有工作,经常在街上混。而贾樟柯被父亲逼着读书,这样就只好放学了再和他们一起去玩,一群人继续到街上“横冲直撞”。他们曾在录像厅看了许多的香港武打片,正是九十年代香港片的黄金时代,年轻人看完武打片一身热血沸腾,出了录像厅就四处找茬打架。
放“黄土地”的太原电影院
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贾樟柯不想读书了,想找个工作干。这时他的父亲叫他继续读书,文化课不好可以学美术进山西大学。就这样,他来到了太原,进了山西大学办的美术班。他和几个画画的朋友一起住在太原南郊许西村。在许西村的铁路边,他接触到了当地的农民、卖水果的小贩、跑长途的司机。由于家里带出来的钱花光了,他开始自己找活干。因为在山大的美术班一天只上半天课,剩下的半天他就和朋友一道画影壁赚钱,他还给饭店画过招牌。这一时期被贾樟柯自称为“社会闲杂人员”时期,理由之一还包括他曾在三更半夜被叫起来接受身份盘查。
在太原学画的某一天,贾樟柯由于久等朋友不来,就独自闲逛到山大旁边的一家公路电影院,看了场叫做《黄土地》的电影,从影院出来后他萌发了一个“搞电影”的念头。他后来给父亲打了个电话,说“我发生了一个事”,就是告诉父亲自己想试试去拍电影。他的理由是,剧本就是文学,他正好也做过一阵子文学青年,摄影就是美术,而他正在学美术,两样他都会的一加起来就是电影了。贾樟柯的父亲接到电话后不久就亲自跑到了太原查看,看到儿子还在画画,比较放心。
但对于贾樟柯来说,接下来的事,就是考北京电影学院了。
“青年实验电影小组”
最初他想考的是导演系,但怕竞争太大考不上,改考文学系。第一次考试的时候,贾樟柯骑着自行车走遍太原的书店,并最终买到两本和电影有关的图书,一本是有十几页电影知识的《美学概论》,还有一本《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剧本选》。
1993年,贾樟柯终于考进了电影学院的文学系,那时已经比班上许多人都大。在电影学院这段时间,贾樟柯得以比较系统了解电影史,看了许多“内参片”,接受了“独立电影”的概念,准备建立独立拍片小组。
1994年冬天,否定了许多诸如“大生产”、“前进”等文词上的创意,“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在贾樟柯等人的发起下成立。小组成员来自电影学院各系,资金来源于成员内部。其中包括大家的生活费、贾樟柯写电视剧本赚的稿费。读书期间他就写了许多影视剧本,当的是“光拿钱,不署名”的枪手。
“青年实验电影小组”出品了两部短片,《小山回家》和《嘟嘟》。而正是《小山回家》使贾樟柯结识了他后来的工作伙伴余力为。
1996年,贾樟柯带着50分钟的《小山回家》去香港参加独立短片比赛,认识了余力为。余力为虽在香港长大,但由于家庭环境影响,他比较了解大陆的社会状况。余力为很喜欢《小山回家》,再加上他觉得贾樟柯拍电影花钱很少,所以决定和他合作。从香港回京后,贾樟柯开始写下一个剧本,准备借助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夜色温柔》给他的灵感拍一个30分钟的实验短片。正好到了春节,他准备回老家过完年就开始拍,于是他带上了余力为,回到了汾阳。
小贾回家
去电影局“喝茶”
“我们的十年”
贾樟柯的第一部长片剧本是《站台》,但因当时资金有限,故先拍《小武》。
《小武》
《小武》刚开始在北京小范围放映的时候观众评价非常低,贾樟柯认为是“恶评如潮”,他的一个朋友还告诉他脚踏实地的生活比搞电影要好。两三年后评论界的看法开始转变。
《站台》
用导演自己的话说,站台的诞生缘于一种“以时代为背景讲述个人体验的冲动”。
贾樟柯曾把自己从录像厅看片出来后找茬打架的经历拍进《站台》,虽然后来被剪掉了。
《任逍遥》
《世界》
《三峡好人》
涉足广告片
2007年12月20日,贾樟柯宣布执导电视广告片《中国式美丽》(2008),这是他继以时尚界为主题的纪录片《无用》(2007)之后再次执导类似时尚类别广告片,作为该品牌的长期代言人之一,张曼玉也参与了该片,这也是她首次与贾樟柯合作。参与此广告片的其他女演员还包括[[林志玲]]、周迅、[[田原]]和赵涛,该片分为5个部分,由5位女演员分别演绎:张曼玉演绎“无限”的概念,周迅演绎“变”,[[林志玲]]演绎“瓷娃娃”,[[田原]]是“水”,赵涛担纲“多”的概念新华网新闻赵涛并肩张曼玉 倾力打造“中国式美丽”。该广告片于2008年初起在电视台播映。
作品受到的影响
文学
贾樟柯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东西,《山西青年》曾登过他一篇写“晋祠”的散文,到了十六七岁他开始写小说,离开山西的时候已经有小说发表于《山西文学》,那时山西作协因为筹备文学院还曾邀请过贾樟柯前来加入。
电影
香港电影
贾樟柯中学时代看了大量的港产片,这段长达六年看港片的经历使贾樟柯后来跟余力为说自己看得港产片比他要多得多。
观点
- [[语录]]
- “业余电影时代”
- “第五、第六代”
言论
- 我一直同步记录国民演变的过程,我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性要求一个导演很敏感很同步地来判断。我相信我的作品会成为中国标志性的一组建筑物。
- 在我身上有所有中国导演的缺点,比如说戏剧性,我很爱戏剧性,我也是看评书看章回小说长大的,但我知道那是一个缺陷,我们把现实简单化了、娱乐化了、传奇化了。
- 有一种电影要求很长时间的积淀,有一种需要闪电般的灵感。
- 从1998年的《小武》到2007年的《无用》,我的工作伴随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对个人来说,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选择沉默或许是安全的,但每次当我站在取景器后面时,电影会帮助我克服我的软弱,电影会帮助我保持最基本的爱和正义感,感谢电影!
贾樟柯语录
以下语录摘录自《收获》2006年第02期。
- 那个县城非常小,上学或者放学的时候,我们都要骑自行车经过长途汽车站,只要看到长途汽车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温州人, 一眼就能看出来,山西还没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种鬈发,南方人是那样打扮,拎一个黑皮箱,从车站里面出来,一看我就知道有新片子来了,他们有地下的交易渠 道,我想应该是走私进来的,黑箱子里面装着录像带。到了晚上去录像馆的时候,果然就看到了新片子,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六年。
- 整整六年都看这种电影,后来我跟余力为聊天,我说我比你看过的港产片多多了,他根本不知道还有那些港产片。关于“少林寺”不下一百部,关于“吕四娘”不下一百部,关于“马永桢”不下一百部。
- 那个时候也是武术热,很多男孩子跟我一样都拜师学艺,我学了一年武术,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学一身武艺,总幻想能够飞檐走壁。但是武术是需要从扎马步、踢腿开始练起的,练了快一年就烦了,说怎么还没有武艺啊?!就不练了,想起来挺荒诞。
- 人们看电影一般都只是消遣,我觉得港产片另外一种气氛对我们这代人影响是比较大的,它跟当时所谓革命的文艺完全不一样,非常的江湖。 我觉得,有一部分我们不太了解的中国是从武侠小说和武侠片中了解到的,所谓忠、孝、节、义,古人的伦理,那时候还被批评成糟粕,不管怎么样,这一套伦理系统很多是从武侠小说、港产片里面了解到的,因为没有人教我们这些知识。
- ……比如《小武》,他其实就是一个江湖人士。所谓江湖人士就是跟体制有一 定距离,包括我刚刚新拍的《三峡好人》,整个框架模型就是武侠片的。……整个故事就是讲两个不同的人千里迢迢去解决感情上的问题,武侠片就是拿一把剑去解决仇恨的问题,而在我的片子里是解决感情、爱情的问题。
- 另外一方面,对盗版DVD我有一个比较宽容的看法,因为我知道除了所谓专业人士之外,那些电影资源是被屏蔽的。
- 从这部影片开始(注:指《新不了情》),我就慢慢溯源,看到那些上世纪三 十、四十年代电影的时候,我发现那些才是中国电影非常好的传统,对个人生活、个人情趣,对街坊邻居、市井生活的重视,我觉得那个传统是1949年以后被大 的叙事、对革命的热情中断掉了。因为个人生活变得不重要了,世俗生活变得不重要了,甚至家庭生活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去开发北大荒,重要的是开发大 油田,重要的是去革命,一个普通人、正常人的日常生活被整个银幕忽略掉了。
- 由这个你再回来观察港产电影、台湾电影,你会发现有些文脉是被它们传承下来了。直到今天,我们的潜意识里总觉得大陆文化是华语文化的正 统,实际上,要考察一个完整的华语文化,你还必须要去了解台湾文化、香港文化,甚至东南亚华人的文化,才可能是比较完整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 我觉得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是很幼稚的,其实很多精彩的文脉是在港台延续的。比如,王家卫能拍出《花样年华》我 觉得一点都不奇怪,它是那个年代传下来的东西,本身灵感的源头、造型的延续,都是没有中断的、完整的中国文化传承下来的。你不要指望一个大陆导演能拍出 《花样年华》来,因为你被中断了,你对市井生活那么不了解,对日常生活那么不重视,更不要说你连白光、周璇是谁都不清楚,你对那个时代的流行文化完全不了 解,怎么可能拍《花样年华》。
- 还有广东话里那么多的古语、古文,管警察叫差人,一 下子觉得我的生活是跟清朝有关系。……有一次,我在台北的一个很小的茶馆喝咖啡,进来几个年轻人,老板问“请问几位”,那年轻人脱口而出“仅两位而已”。当然他也是开玩笑,不是每天都这样说话,但是你从偶尔的语言和生活细节里面,会发觉没有被中断的文化的延续。
- 另外一个方面,我觉得观众对具有法西斯性特点作品的热爱也是让人感觉很吃惊的,我现在很讨厌说“这个东西很有力量”。当然,有力量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往往我们所说的力量是法西斯性。我一听力量就害怕,你究竟谈的是哪种力量?有人说,“这个电影太有力量了!”那个力量是哪种力量?是法西斯性还是其他?你要说清楚,别用一个力量就概括了。什么都有力量,不说话沉默也有力量,生活里面遇到问题解决不了也有力量,解决了的也是力量, 打、砸、抢也有力量。
- 但是问题不在于大家所处的现实不一样,问题是为什么一种现实的人不接受、不承认另一种现实生活的人,甚至不承认他们在活着,这实在太残酷了。你自己可以学英语出国,那你就能否定那么多人的生活吗?你的生活就是全部中国人的生活吗?就是一种自大、对生活缺少应有的敬畏,哪怕是你质疑还有这样的生活都可以,但你不能毫不犹豫地说,那是一个谎言。
- 有一次,我在韩国的时候,有个女评论家采访我,她说为什么你的电影里面的女主角后来走掉了,因为《小武》里的梅梅走掉了,《站台》里的钟情走掉了,《任逍遥》里的巧巧走掉了。她问,你为什么让她们走掉。我也在想,我也不是有意的。的确是,她说得很对。所 以它也是帮我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 其实人们不知道我的一个秘密,比如人们说《站台》拍得怎么好,说这小子对历史的记忆太清晰了。其实有一个秘密,我没有告诉大家,不是我记得清楚,所有东西都是想象。
评价
- “第五代的电影我觉得跟文革时期的电影没有什么两样。97、98年的时候,贾樟柯拍的《小武》还没有多少人注意,林旭东打电话到美国,告诉我中国出现了这样一位年轻导演。我和林旭东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他当时激动的感觉我至今记忆犹新。而后来我看过贾樟柯的电影后,和他的感觉几乎是一样的——这才是真正现实主义的电影。”——陈丹青
- “贾章(注:应为“樟”)柯:他向所有人展示的是一个最真实且又最具个人视角的中国。我们1.4亿人口的真实生活,值得有这样一个人深情地面对。” ——网友 Twinkle (广州)
琐闻
- 贾樟柯十七、八岁的时候在歌舞团里跳过霹雳舞,这正是在他的电影中观众十分熟悉的情景。
作品及荣誉
电影作品
- 《双雄会》(2008) (未证实)
- 《二十四城记》(2008) 担任编剧、导演
- 《无用》(2007) (纪录片) 担任导演
- 《三峡好人》(2006) 担任导演、制片人、编剧
- 《东》(2006) (纪录片) 担任导演
- 《我们的十年》(2006) (短片) 担任导演
- 《赖小子》(2006) 担任制片人
- 《血战到底》(2006) 客串演出
- 《世界》(2004) 担任导演、编剧
- 《任逍遥》(2002) 担任导演、编剧、客串演出唱歌剧的疯子
- 《公共场所》(2001) 担任导演、剪辑、编剧
- 《站台》(2000) 担任导演、编剧
- 《小武》(1998) 担任导演、制片人、编剧
- 《嘟嘟》(1996)
- 《小山回家》(1995) 担任导演、剪辑、编剧
- 《有一天,在北京》(1994)
电视作品
- 《中国式美丽》(2008) (广告片) 担任导演
获奖
- 2008年 第十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杰出艺术成就奖”。
- 2008年3月14日,第十届法国[[杜维尔亚洲电影节]]举行盛大的致敬仪式,向贾樟柯授予杰出艺术成就奖,这是年仅38岁的贾樟柯驰骋国际影坛十年来首次获得杰出艺术成就奖。法国导演卡恩在颁奖致辞中称:“从1998年的《小武》开始,世界观众因为贾樟柯的电影而开始了独特的了解人性之旅,他目光和现实相交织的时候,总能有闪电般的发现,贾樟柯的电影清晰的描绘了人类近十年的遭遇。”贾樟柯在领奖时称:“向一个刚刚拍了十年电影的导演致敬是一件需要勇气和判断力的事,从1998年的《小武》到2007年的《无用》,我的工作伴随了中国社会巨大的变革。对个人来说,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选择沉默或许是安全的,但每次当我站在取景器后面时,电影会帮助我克服我的软弱,电影会帮助我保持最基本的爱和正义感,感谢电影!”详见2008年3月15日新浪娱乐新闻及专访:贾樟柯获颁杜维尔杰出成就奖 称其电影路刚开始
参考
访谈
- [[Source:Conversation Jia Zhangke Hou Hsiao hsien|侯孝贤、贾樟柯对话录]],录入:[[Wondersays]]
- [[Source:Jia_Zhangke_Interview_2006|贾樟柯2007年1月17日《中国青年报》访谈]],录入:[[阿梦]]
- 贾樟柯在《电影手册》的访谈]访谈人:[[Charles_Tesson]],翻译:单万里,1999年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教学编译参考》
- [[Source:Interview with Jia Zhang-ke,director of The World(TIFF2004)|记者David Walsh于2004年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对贾樟柯的采访]],录入:[[Wondersays]]
- 《收获》2006年第02期 后收录于《一个人的电影》
书目
- 《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 2009年3月出版
- 《一个人的电影》贾樟柯 王樽 2008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