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超 中国顶尖设计师
熊超/Jody Xiong,1973年生于湖南,现居上海。
小时候梦想成为一个武侠小说家的熊超,不惑之年已化身为中国第一座戛纳创意节设计类金狮奖得主、D&AD设计大奖评委、荣登《福布斯》中国顶尖设计师榜单。
熊超曾就读于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系,以及纽约电影学院中国导演班,毕业后辗转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多个城市。曾任上海奥美Ogilvy & Mather创意群总监、上海Leo Burnett李奥贝纳创意群总监、上海DDB资深创意总监等职务。
如今,熊超成为了独立创意机构“The Nine”创始人。
近20年的国际4A广告经历,300多个国际奖项,从设计师到创意总监再到创业者,熊超在广告创意设计领域不断探索,成为中国首位将当代艺术引入广告创意设计领域的创意人,其中《隔离键盘》、《绿色步行》、《我就喜欢中国赢》等被视为创意的经典案例。
那么,熊超眼里的广告设计创意是什么?“创意来自人性的洞察。”
“我骨子里是桀骜不驯的人”
小时候会做武侠小说家梦,高中写生雪中的吊脚楼、乌篷船,这些听上去很文艺,这也是熊超对年轻时候自己的评价。就连大学时候第一次“创业”——开画室,画室的名字也很“文青”,叫“艳阳天”,“有点像窦唯的一首歌”。年轻的熊超,十足的文艺小青年,但不管是小时候不顾别人的评价自顾自手绘《射雕外传》,还是开画室脱光衣服做自己的模特梦想创作出杰出作品,他,“骨子里是桀骜不驯的人”。
站酷网:你对艺术、设计创意的热爱,是从小就有吗?小时候梦想是什么?
熊超:我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个作家,因为我的邻居是一个武侠小说家,当时感觉能成为一个作家是件很酷的事情,于是整个初中都在看书,在课堂在厕所在路上,着迷以致会撞到电线杆上。当时肤浅而青葱的我,满脑子的侠骨柔情刀光剑影,就像电影《青春年少》中麦克斯幻想自己在课堂上的英雄表现。异想天开,自编了一本《射雕外传》并且亲手绘制了插图,趴在桌子上一笔一划描绘出打打杀杀情情爱爱的激烈场面,得意的将手抄本小说发给同学们,眼神盯着他们,希望换取一句称赞,或一份崇拜。
画家对于当时的我是另一个向往,从小就喜欢绘画,小学三四年级我赢得了地区级别绘画比赛,获得了一个文具盒与一套彩色铅笔作为奖品,当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相当奢侈美好。从小学开始,学校里的黑板报设计绘画基本被我承包,上初中后更是自编自绘自设计武侠手抄本。读到初三,我立志去学美术,考上当地一所美术高中,上午读文化课,下午时间则用来画画。天很蓝,雪很白,曾经的吊脚楼、乌篷船,皑皑的白雪是天地间的留白,少年时代边写生边打雪仗的场景至今想来都实在是美极了。家乡的人和事也有趣地说不完。我至今仍然记得高中时代的体育老师,是少林俗家弟子,他会晨起练武。上着蓝色运动线衫,下着黄色僧裤,绑着腿,踏回力鞋,手舞一把未开封的大刀,虎虎生风,并不时配合腾空飞腿。学校狭小,宿舍朝向操场这面的同学据说一天也没有迟到过。想念家乡的80和90年代,传奇、神秘,充满了楚国的味道。
高三毕业后我报考了美院,专业分通过了,英语分数却没有达标,复读一年后,考入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系,成为这个系第一届学生,因为学设计学艺术要花费很多钱,而自己不想完全靠家里,于是我一边读书一边在岳麓山下开了一间叫“艳阳天”的画室。生意不景气时,自己脱光衣服做自己的模特,对着镜子画人体,梦想着创作出杰出的作品。那时候很单纯很美好。理想主义时代有点像电影《立春》的感觉,天是阴的,口袋很空,梦想却很满,留着长头发的艺术家范儿,穿着战靴,听着摇滚……
从设计师到4A创意总监再到创业者
“生命充满了未知感和戏剧感”,熊超这样评价自己近20年的广告圈经历。从1998年入职扬罗必凯的启蒙期,到在达美高的拔节式成长,再到各种国际国内广告创意大奖蜂拥而至,旁人看熊超也许是“开了挂”一样的广告狂人人生,但十余年磨一剑的锤炼经历,可能只有自己能体味。
站酷网:从第一份工作做建筑环境设计,到1998年入职扬罗必凯,再到现在,如果把18年的4A广告生涯经历分成一个个阶段去回忆,你会怎么总结过去?分享一下成长变化的故事?
熊超:生命充满了未知感和戏剧感。大学学的是平面广告设计,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竟然是建筑环境设计。
儿童游乐场南瓜亭
96年,那时候的中国涌起一股下海热,很多人辞掉体制内的安稳工作,去广州或海南寻找赚钱的机会。我也随着这股热潮来到广州,适逢当时市政府投资3亿修建一个自然生态乐园,我误打误撞进入这个公园的设计团队,设计元素都要和自然相溶。第一件作品是儿童游乐场的设计,我使用水泥钢筋仿真成树形树冠,相互缠绕形成长50米高6米的参天大树乐园,其中揉合了十几种挑战儿童心智和体能的项目,比如爬竹杆,钻地洞,滑梯等。另外一件是我设计的亭子,把南瓜放大到3.9米,里面挖空,瓜顶廖落开了几个小圆空,绿色的藤蔓爬在顶端,阳光斑驳的投影折射到瓜内,坐在里面感觉很美妙。
儿童游乐场南瓜亭
作品竣工后,外观看上去很质朴,甚至有些粗糙。透过南瓜亭我听到了笑声,听到老年中年人青年人、孩童在我设计的游乐场上玩耍时的笑声,我的心也笑了。我第一件设计作品,在无知者无畏中诞生,但为别人带来了快乐。
当你年龄越大,你就会越眷恋中国的文化。个人愚见,平面设计应该源于东方,中国宋朝的七巧板,就是用最纯粹几何图形在讲故事,讲情绪,讲构成。从东方到西方,从蒙德里安到卡桑德尔,从保罗兰德再到田中一光。平面图形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当时从事建筑环境设计的我,因此我义务反顾的来到深圳。深圳是香港的镜像,深受的欧美日本设计风格影响并夹杂着中国南腔北调的文化,形成了当时中国最先锋的平面设计文化,结集了陈绍华、王粤飞、韩家英等中国一流水准的平面设计师。我也开始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排版、字体设计,了解世界的设计史。现代设计诞生于包豪斯,创始人格罗佩斯以极其认真的态度探索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并要求设计师“向死的机械产品注入灵魂”,培养从建筑到舞台到平面设计各个领域的人才。透过设计史的脉络回看今天,设计不仅具有生活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美学的任务。
美很重要,中国多美盲。日本人在审美方面就做得很好,每张名片、每支笔、每只茶壶、每件衣服、每个路牌、每栋房屋、每座城市,都不会破坏整体之美,每个物件都影射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思想和灵魂。我们对与钱的疯狂追求,骨子里的原因是我们穷怕了。我们疲于奔命,忘记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社会疯狂发展,山寨、复制、丑陋的户外广告路牌、不伦不类的建筑充满了我们的每个角落,这不仅仅是一两个设计师就能够改变的,需要群体的意识和国家的力量。
艺术对于设计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北京是艺术氛围最好的城市,梦想去那儿读书。1997年冬天,我怀揣着自己攒来的2万块钱登上了北漂的列车。当付完中央工艺美院研修班的学费以后,就余额为O了。一点也不夸张,真的一点钱都不剩,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哈哈,那个时候我很恶劣,只好到处蹭住。天天来上课的车费,不瞒你说,是我伪造的月票。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某日在学校食堂蹭饭时居然遇到了一个曾经在湖南一起画画的朋友,经过商议住到了他那里,两个大男人挤在一间只有几平米的小屋里,半夜里经常掉到地上。上午学习下午上班,卧薪尝胆般的度过了2年的研修生涯。为了节约生活成本,甚至自己手绘了一张公交车票,居然未被售票员识破。
那时的我根本不懂广告是什么,但是知道赚钱是什么。所以我便用丙烯颜料画了一些插画当成简历,天女散花般地投递到了北京的每一家4A广告公司。机缘巧合,经过一轮面试之后,进入了北京YR,真正迈入了人生中第一家4A公司。在4A公司做设计师和本土公司真的是两个世界,非常正规,它有着国际化的体制和标准。当时服务客户有索爱手机和国宾酒店,2年的实践和历练,感悟到广告设计是沟通的艺术,不能只局限于印刷纸张工艺图形,而应该去了解消费者内心的真正需求和洞察,寻找更多的语言和材质媒介,和当代的社会人们进行互动沟通。
川味麻辣烫海报作品
2年后我加入达美高,亚太区的ECD是华文教父林俊明Jimmy Lam,他非常注重奖项对公司名声的提升,每个月会来给我们讲座,有时候还会请一些欧洲的ECD来培训,而且达美高当时会有那种‘月会’,Jimmy都为我们点评和分析获奖作品,受益非浅。当时中国有一本很火的杂志叫《现代广告》,每年都会举办名叫“空港杯创意无限”广告奖来提升中国的创意水准,2002年我和搭档有幸赢得全场大奖,被杂志社奖励送往法国戛纳创意节学习。戛纳是非常棒的地方!创意天堂,蓝天,沙滩,美女,美食,记得Jimmy请我吃了当地最贵的鱼,6年之后,有缘再次来到戛纳学习,在同样的餐馆我请Jimmy吃了当地最贵的鱼。
之后我为中国儿童网创作了“爸爸打我,我打他”的公益海报。后来的川味麻辣烫海报作品荣登设计圣经杂志《Graphis》的封面,更得到ONESHOW DESIGN的佳作奖,对于第一次赢得国际创意设计奖项的肯定,感到非常开心,看到了自己的位置。
熊超为中国儿童网创作的“爸爸打我,我打他”的公益海报
盛世长城的执行创意总监的林桂枝发现了这几幅海报作品非常喜欢,于是邀请我加盟了盛世长城。林桂枝可以说是中国最好的文案总监,被奉为无数文案的偶像。非常幸运2003年和她合作北青报之《新闻是有分量的》系列户外海报,作品刚出街的时候,北京满大街的路牌都张贴着这些作品。有一天我坐出租车, 我突发奇想问司机:师傅,你最近看过什么好广告吗?师傅指着北京青年报的路牌说:这就是好广告。2003年因为北京青年蝴蝶效应,国际先驱导报委托我个人创作户外海报,在北京的地铁里发投放了约120块灯箱看板,当时恰好赶上了伊拉克战争,引发了人们的谈论话题,让国际先驱导报一夜成名。这件作品出街的第二年,国外有一套相似的创意拿了CANNES戛纳金狮。
北青报之《新闻是有分量的》系列户外海报
国际先驱导报户外海报
2004年,我告别待了7年的北京来到上海,北京有很多留恋,认识了很多人,看了很多场演出,去过很多次三里屯的酒吧,那段日子的自己算是一个地道的文艺青年。
每个人都需要糖果。你向婴儿抛向糖果时,他会朝你微笑,会步伐蹒跚的朝你扑来,每个行业的向前的动力都需要糖果的奖励,普利兹克建筑奖,诺贝尔,奥运会,奥斯卡,威尼斯,柏林金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