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仕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罗仕鉴: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系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生导师罗仕鉴教授提出并实践了以“设计+技术+商业+用户+文化”为主的整合培养模式,整合技术、用户、设计、文化和商业来创造新的产品和相关的服务,确定了“产品艺术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信息产品设计”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培养方向。罗教授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交互设计主要关注互联网产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如Web应用、消费APP、人人互联等;而在智能+时代,各种智能应用、工业APP、AI、IOT、云终端等大量涌现,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交互设计关注的范畴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既要包含软件产品,也要涵盖硬件产品,更加注重软硬件产品的整合创新设计。
《设计》: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并投身到交互设计领域的?请您谈谈自己所经历的交互设计的几个发展阶段,以及相关成果是什么。
罗仕鉴:我1992年进入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就读工业设计本科。1995年,工业设计系跟苹果公司合作,引进了一批苹果电脑,其中有一项任务便是培养自己的学生。因此,我们年级有幸成为工业设计系第一批苹果电脑培训的学员。当时很是惊艳于苹果电脑与普通PC电脑的差异,无论是操作界面,还是硬件设计,都非常棒。1996年读研究生,师承赵江洪先生,开展人机界面设计方面的研究。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找资料都非常麻烦。当时还在《设计新潮》杂志上发表了几篇论文,应该算是最早对交互设计的研究吧。
最早接触到的国内关于人机交互的著作主要有:(1)程景云和倪亦泉老师1994年出版的《人机界面设计与开发工具》,(2)董士海老师于1994年出版的《计算机用户界面及其工具》,(3)董士海、王坚和戴国忠老师们于1999年出版的《人机交互与多通道用户界面》,以及(4)吴玲达、老松杨、王晖老师们于1999年出版的《多媒体人机交互技术》等。
1999年,我在浙江大学全校开设了《数字化产品中的人机界面设计》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年出版了国内工业设计界第一本《人机界面设计》教材。2001年,开设了《人机交互设计》全校选修课,2002年在计算机学院开设了《人机交互设计》课程,同年在软件学院开设了《用户界面设计》课程。2003年开设了《数字媒体设计》及《设计心理学》课程。2003年,用户体验设计的概念逐渐引入国内,我与华为、UT斯达康、阿里巴巴、诺基亚的朋友们一起探讨用户体验设计课程建设的事情,当时大家对这个领域的认知还比较模糊。从2005年起开设了《用户体验设计》课程,将用户研究、界面设计、信息架构设计和产品设计结合起来,软硬整合,以用户为中心,探讨硬件产品设计和软件产品设计。2007年,将课程调整为《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2010年该门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并出版了国内工业设计界第一本同名教材;2013年该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0年,在“工业设计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中开设了《服务设计》研究生课程,2011年出版了国内工业设计界第一本《服务设计》著作。
大致来说,我从1995年开始接触到人机界面设计,并在后续几年开展了一点学术研究;1999-2003年期间,主要从事一些人机界面设计、交互设计方面的教学与企业项目合作;2003年-2010年期间,主要从事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项目合作;2010年之后,主要从事服务设计方面的教学、学术研究与企业项目合作。
一直以来,我们系跟国内外著名企业开展了相关的课程、项目合作和联合Workshop,如诺基亚、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百度、网易、联想、中兴、虹软、海尔、美的、苹果、谷歌、微软、IBM、GE、道富银行、飞利浦、惠普、英特尔、三星、富士电机、富士通、宝洁等,拓宽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了设计能力,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设计研究能力。
《设计》:浙江大学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及浙江大学独有的多学科交叉优势,在交互设计、信息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独具特色,请您介绍一下浙大交互设计教学的特色。
罗仕鉴:2006年起,源于科学研究和企业设计项目的经验和启发,我们对工业设计的学科建设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尤其是2008年访问了荷兰爱因霍温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之后,我们吸收全世界最先进的学科发展理念(如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佛大学等),对学科建设和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到2010年基本定型。
首先提出了D+X(Design+X)的设计创新培养模式,设计了新的工业设计系标志。重新诠释了浙江大学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即:挑战创意极限,整合“用户+设计+技术+商业+文化”,为世界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智能系统及服务,并创造独特的商业机会,提升产业及生命的质量!我们的专业课程基本围绕“用户+设计+技术+商业+文化”这五大构成而设置。
在原有工业设计方向的基础上,我们成体系、成规模地开辟了新的专业方向:用户体验设计(软件交互)、信息产品设计(硬件交互),形成了“信息产品设计+用户体验设计+产品艺术设计”三大培养方向,这与后来教育部设置的工业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专业正好吻合。
软件交互主要关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化产品设计,核心课程包括:信息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设计测试、软件工程,《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课程2010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获得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硬件交互主要关注智能产品、智能硬件等领域,核心课程包括:电子技术、信息产品设计I、信息产品设计II、整合与创新设计I、整合与创新设计II,学生们要学习用Arduino、Processing来设计“新”的“智能产品”,《整合与创新设计》课程2008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尽管后续的部分课程设置有所调整,但是这一改革,刚好契合了国家强调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智能+的发展政策。
从2008年开始,我们要求所有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作品都需涉及到信息技术,无论是软件产品还是硬件产品。第一年改革,我们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展就引起了轰动,无论是玩具设计、灯具设计、家电产品,还是音乐、游戏等设计,都与交互、情感、技术等息息相关。
2005年以来,随着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逐渐火热,学生们蜂拥至各大IT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腾讯、百度、网易等企业就业;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等外国名校深造、就业的学生也逐渐多了起来;在信息领域自主创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率先在设计领域开展的教育改革和探索,也正吻合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
《设计》:做一个好的交互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技能?如何继续学习?
罗仕鉴:2015年起,作为微专业负责人,我与网易联合开设了《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及《用户研究员》微专业。
在《交互设计师》课程中,我强调,作为交互设计师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设计能力包括:掌握需求分析的能力,独立开展信息架构设计,能够开展交互原型设计,设计出流畅的操作流程,对交互设计进行测试评估,掌握一定的用户体验知识。同时,交互设计师还要掌握一定的软件操作技能,包括方案设计、图片处理、动效原型、视频处理、思维整理等方面,主要的软件有Sketch、Axure、MindNode、Xmind、Visio、Origami Studio、Framer、AI、AE、Final Cut、PS等。由于软件更新速度太快,交互设计师不一定非要全部都掌握,在实际工作中结合企业自己的特色,掌握几种主流的软件操作即可。
交互设计师也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比如对交互设计具有浓厚的兴趣、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熟练掌握一定的设计技术,熟悉相关的工作岗位等。设计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可以在教育培养和培训中获得,而工作能力,既具有一定的天生性,又需要在工作岗位中学习和锻炼。在继续学习中,要注意两点:
(1)加强设计实践。实践是交互设计的主战场,不管是实际工作,还是设计实习,对于交互设计的能力和技能提升具有直接的作用。
(2)加强理论学习。我们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要及时总结设计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多阅读一些前辈们提出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善于融会贯通,丰富自己的经验,并上升为指导设计的理论。
设计既要“由理入道”,也要“由技入道”,“理”和“技”的结合,相辅相成,我们才能成为专家。
《设计》:您认为,在未来几年,交互设计的发展大趋势是怎样的?设计师当如何应对?
罗仕鉴: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交互设计主要关注互联网产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如Web应用、消费APP、人人互联等;而在智能+时代,各种智能应用、工业APP、AI、IOT、云终端等大量涌现,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时代,交互设计关注的范畴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既要包含软件产品,也要涵盖硬件产品,更加注重软硬件产品的整合创新设计。
对于设计来说,其设计环境、对象、手段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在2010年出版的《用户体验与产品创新设计》一书中指出,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现代设计应站在新的角度上审视自己。
(1)深入了解人。现代设计必须用一种全新的语言,反映文化与社会中的人性要求,深入人深层的潜意识,沟通人类的情感,并使之交流与融合。交互设计要引起用户在使用方式和情感上的共鸣,不仅要传达工业与信息技术的力量,更要根植于更为广泛深入的历史与文化结构中。
(2)与科技整合。科技在完善产品功能的同时提升了美学价值。苹果、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特斯拉等,都已经是整合了软硬件产品,为人类提供服务的高科技企业。设计要与科技整合起来,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才能使我们的“器”更加锋利,开发设计出来的产品才会具有时代特点,跟上时代步伐。
自然科学追求“科技之真”,社会科学追求“人文之善”,艺术追求“艺术之美”,而设计能够将三者整合,实现“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因此,交互设计要做引领型设计(Leading Design),通过设计引导潮流,引领消费,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如果一味以用户为中心,做跟随型设计(Following Design),只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裹足不前,束缚住我们的手脚,难以创造出“令人眼睛一亮”的新产品、新体验或者新服务。
《设计》:请您推荐一些值得交互设计从业者及爱好者关注的交互设计相关资源以及2019年国内外的交互设计大事。
罗仕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交互设计已经与行业进行了深度融合,并且跟其他设计一起并存,为产品而服务。
谈到交互设计的资源,如今已经非常丰富了,例如各种学术论文、著作、网站、微信、微博等。在学术论文方面,打开爱思唯尔(Elsevier)、斯普林格(Springer)、国内知网等学术平台网站,输入Interaction Design(交互设计)关键词,会搜到非常丰富的学术论文。在学术著作方面,除了经典的《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About Face:交互设计精髓》《用户界面设计——有效的人机交互策略》之外,国内外学者和IT企业也出版了非常多著作。在互联网资源方面,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以下信息。
在国内外的交互设计大事方面,有2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学术会议和展会,如每年的CHI 2019(chi2019.acm.org)和HCI International 2019(2019.hci.international)学术会议,国内的UXPA中国、IXDC以及UCAN年会等。展会方面建议关注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www.ces.tech),展会上每年都会展出非常新颖的产品,里面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人机交互技术与设计。
二是设计竞赛。目前,全球关于交互设计类的设计竞赛,主要有:德国红点(Red Dot)、德国IF、美国IDEA、日本的优良设计(G Mark)、澳大利亚的Good Design Award、韩国K-design Award、UXPA中国的UXDA、IXDC的IXDA等。值得关注的是,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中国智造大奖(Design Intelligent Award,DIA,www.di-award.org),2019年增加了“信息交互类”类,直接可以竞争100万的智造奖金奖,是全球奖金最高的大赛。“信息交互类”类注重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创新的软件设计和APP,包含工业生产、效率办公、城市服务、医疗健康、交通出行、休闲娱乐、社交通讯、生活家居、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数字产品与服务。
《设计》:请您和《设计》的读者分享1-2个最近您正在关注或研究的理念/领域/问题。
罗仕鉴: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服务设计等,其目的都是提供优秀的产品为用户服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设计手段也与以前的传统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撑和服务于我们的设计,是当前的一大研究热点。
以往的服务设计采取一般的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法,较轻量化地获取用户的信息。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获取的信息不够精准,费时费力等。用户所表达的想法,与实际所做出的行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可以收取、分析用户在使用产品、服务和系统时产生的数据,通过数据来精准地分析用户的行为,开展精准的服务设计活动,像苹果、谷歌、Facebook、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公司,都能够获取用户的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研究与分析。
由本人领衔的浙江大学华南工业技术研究院用户体验创新中心,联合广州知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设计了“知了云”用户体验设计平台,就是用数据来获取用户的行为,开展全渠道全量客户行为分析;根据用户行为主动触发调研,洞察数据背后的原因,结合全生命周期客户反馈分析,通过主、客户数据动态生成知了用户画像,知了用户行为地图,实时洞察用户等功能;通过收集>数据>分析>行动>评估等流程,持续迭代优化,提升客户访问平台的转化率,增加用户粘性,为商家和用户创造价值。
数据是一直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有用。借助数据收集工具,通过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方式形成知识,最后转化成服务,才是数据驱动的服务设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