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院校动态>【我的毕设故事】清华美院李秀珍:时间的隐喻之存在、红色系列

【我的毕设故事】清华美院李秀珍:时间的隐喻之存在、红色系列

发布时间:2021-07-25 21:46   阅读量:924

   李秀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7届绘画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曲欣副教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2014年赴德国汉堡大学Pentiment项目交流,2016年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和佛罗伦萨大学深造绘画艺术。

       发表论文2篇,其中一篇发表于《装饰》(2017.5)。参展15次,个展1次,作品曾在德国汉堡大学、德国施贝格艺术之家、中国美术馆、中山美术馆、清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苏州杭鸣时粉画艺术馆、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等多处展出,并被中外友人收藏。


时间的隐喻之存在系列    

       时间的隐喻之存在系列作品创作,最初源于2014年12月4日,那天我无意中看到玻璃天花板上的水滴印迹。那些印迹裸露在阳光下,让我眼眶发热,当光阴绕过走廊,有人从远处走来,又消失远去,那刻感觉人就像尘埃一样存在并消失,任何一个人都逃不开,无论平凡的还是伟大的都终究会像这尘埃消失而去。在时空的语境里,人的生命过程和尘埃竟有着如此的相似性,从而萌发了一种创作冲动。

       经过两个多月的构思与反复的调整有了《存在之一》。之后这个系列创作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从中不断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去表达我对“时间存在”的理解。存在,是一切事物实际宏观状态,或是能被人察觉的一种曾经的过程。 

《存在之一》

       《存在之二》则复刻日常生活中那些通常被忽视的细碎痕迹,犹如日复一日随手记下的一张张纸片,用创作语言还原个人对偶发情节记忆的无数曾经“存在”。

 

《存在之二》

      《存在之三》选取“人”为表达符号,纵横水彩本体的迷离语言,借助水与色的自然渗透,打散图式的具体化,目的在于寻求图像表达时间中“存在”印迹的可行性。《存在之四》以“回顾”视角遥望中国传统经典,创作方法论受后现代主义挪用启发,运用水彩对传统水墨介质的替换,最终使得图像回归个人化“存在”的诉求。

 

《存在之三》

     《存在之五》至《存在之八》材料从水彩慢慢转向水墨,并尝试在水彩、水墨的灵动柔性中融入少许硬性的版画效果。我试图打破不同画种之间的某种“不可能”,寻找一种有趣味的“可能”的表达,而作不断的努力和尝试。

 

《存在之四》

 

《存在之五》

 

《存在之六》

 

《存在之七》

 

《存在之八》

       创作过程:存在系列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由多幅独立的小画拼贴成一幅大画,我首先要画出大量的小画以供备选。

 调整好小画在大画中的位置 

把调好位置的小画裱起来

 

对画面进行微调整

 

装好外框


时间的隐喻之红色系列

       时间的隐喻之红色系列创作,最早源于2014年9月15日,我收到一个红色快递纸箱,当时我眼光一下子就被纸箱上的红色深深地吸引,因无意的碰撞或摩擦而形成的“时间印迹”,瞬间就激起了我的创作欲望。世间的万物不都是这样的么?从“新”走向“旧”,从“开始”走向“消亡”,留下不可复制的各自形态的“印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有两个结局:要么彻底消失,要么变得更为凝重。

       直到现在我仍然痴迷于红色系列作品的拓展,这一系列作品主要运用的材料,是一些废弃的红色纸箱,我会先根据纸箱已有的痕迹构思出适合的画面,再用丙烯材料渲染底色,期间会尝试添加墨色、肌理膏、松节油等,用相溶或不溶的材料糅合,营造一些可预见的和不可设想的奇妙效果,再通过各种利刃刻划纸张,而后手工撕扯拼贴,根据画面需要局部蒙上硫酸纸,被硫酸纸覆盖过地方会让画面多一个层次,这使得画面既透气,又不乏厚重之感。 

根据红色纸箱已有的痕迹构思出适合的画面  

用丙烯材料渲染底色 

 

用砂纸打磨画面

       接着我再用油画棒或者色粉笔在硫酸纸上轻轻罩染一层或多层,让整个画面衔接协调起来。当然,这些过程不是简单的罗列,期间亦有其他材料和手段的穿插或并置运用,材料的选择往往会对画面最终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利用各种材料和手段调整画面 

画面局部  

毕业创作《时间的隐喻——红色之二十六》


工业产品文创设计赛群:546975142
标志广告语征集赛群:499797200
大赛咨询微信:zhengjifabu
Copyright © 2009 - 2021 苏州创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80073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