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学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发布时间:2021-07-15 17:35 阅读量:2119
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较早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也是我国中南地区第一所具有设计学博士授权点的院校,学院专业学科的建设理念是“学科交叉”“专业融合”。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潘长学教授在访谈中介绍,武汉理工大学一直提倡将设计学学科融入到大学优势学科与优势行业,推进设计学与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工程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未来,武汉理工大学将设计创新与工程作为重点建设学科,设计学学科将成为国家材料、船舶海洋、汽车三大领域设计创新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70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潘长学:我1984进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学习,至今从事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已有35年。纵观这35年,我认为主要分三个节点:改革开放以前和80年代初期,中国关于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将工艺美术与“美”融入到服务于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去,主要的设计价值评判是实用、经济、美观。80年代中期,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王明旨、柳冠中、张绮曼等先生,以及原无锡轻工业学院的一批老师将德国、日本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引入中国,开始中国设计教育的大胆探索与实践。广州美术学院尹定邦老师组建设计团队,开始用设计服务于社会的实践。这个时期,中国的设计教育欣欣向荣,教育和设计机构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200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活动从面向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向全面的系统创新转变,设计在我们国家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设计活动与设计机构在产业和政策制定中的显现价值与作用越来越大,设计与设计创新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设计》: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20多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到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您认为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潘长学:目前。中国设计教育总体体量非常大,应该是世界第一,中央美术学院许平教授课题组相关中国设计教育的调查数据也验证了这个结论。从宏观来说,设计的知识特征与思维方式具有先进性,如我们常说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可持续性,让更多的人接受以创新为目的设计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有积极的意义,随着中国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对美丽国家、美丽城市、美好生活、绿色可持续、以人为本的发展需求,将会需要更多的多维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从教育管理层面来说,高等教育、设计教育、职业、设计职业这些关系还需要理顺。中国设计教育与中国设计发展是同步的,也与中国全面发展同步。中国设计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建设还是思想传播,主要是中国设计教育领域的核心队伍推动起来的。
《设计》:您有丰富的设计教育经验,中国设计教育的变化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这样的变化给设计专业的学生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潘长学:今天的设计教育最大的变化是我们面对的社会发展与问题性质发生了变化。其一,制造、产能、资源整合和资本发生改变,新技术、新服务、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出现。工业设计的工作模式发生改变,产生价值的能力得到增强,服务的对象更加丰富,设计的边界更加宽广。由于设计对象的变化,设计的知识和组织系统更加多元化。设计问题从产品问题延展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视域,系统性问题更多了,解决问题的知识系统更复杂了,技术手段更先进了,设计成果的价值周期变短了。其二,设计对象复杂化,知识系统更加宽泛。设计对象扩展为:城市、家庭、交通工具、产品、工程装备等。人的审美行为、生活行为、约束行为在发生改变。在环境层面,城市与家庭的秩序也在变化。在制造层面,生产效率与附加值变得复杂化。
因此,设计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首先,设计教育的“同质化”使设计的服务对象模糊不清。其次,传统社会化分工模式下的“专业”面对新的社会业态无所适从。最后,知识与能力进入不了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的管理、服务与产业体系,设计价值没有以上体系的转换渠道。在此背景下,学生过去主要是学习设计方法论并进行专业训练,今天的设计教育研究在自然领域和人文领域进行探索和发现,总结规律并验证结果。学生需要更敏锐地捕捉问题,特别是更有价值和更先进的问题。学生的定量知识减弱了,组织知识与体验问题的能力要求变高了,学生需要更多的分析与验证。专业知识与新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掌握。
《设计》:您曾经提到“设计应该以解决用户需求为目的”,这二者间的关系是什么?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比如人工智能等热点,用户需求会如何影响设计?
潘长学:设计要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意味着设计要辨别出用户需求,而且可以了解到用户的潜在需求和他们的使用习惯。在生活方式层面,设计需要塑造用户行为和构建舒适生活场景。用户在精神生活中对文化、宗教、社会价值层面有了新的需求;在消费生活中对衣食住行用有了新的要求。设计要从提升体验印象和新的生命历程两方面提升用户体验。用户的心理感受变得更强烈,对未来预感有了更高的现实基础。在创新层面,用户理想化需求和社会化需求变得更加宽泛,用户希望获得效益和新价值。多数情况下,好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认为已掌握了用户需求,而是为这个社会提供智慧服务。好的设计作品还需要设计师的经验,能力和使用环境决定。设计师要从观念、方法和路径上提升新思维,关注新物象、新技术、新方式和新系统。人工智能等热点也是更好为人类服务的,只是用户需求变得多元化,了解用户需求的工具和方向变得更广。
《设计》:您认为未来的设计市场和用户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设计会向着哪个方向前行发展?
潘长学:设计从本质上看,其产品和服务都是面向用户的。特别是随着科技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设计还将以前所未有的变化和创新适应于社会的变革,适应社会发展的用户的新需求。由此,对于设计界和设计市场而言,新的方法、新的角度、新的理论将不断涌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宗”就是用户需求,是决定设计市场存在的根本因素。随着信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已经发生的视觉活动不在具有价值,阿里人工智能“鲁班”每秒能做8000张海报,一天能完成4000万张设计图,将为双11提供近4亿张海报支持。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机器人的精彩跳跃等。健康安全、绿色可持续、信息产品交互、社会协同与社会管理、服务、社会伦理、综合系统的组建等智造场景等都进入了设计范畴。用户体验、协同体验、消费行为、产业升级和生活电商在工业设计和信息交互设计中有了新的诉求。如何在大数据时代让“物”进植于用户“心”需求成为未来设计市场发展的关键点。
于中国设计而言,当代中国的设计需要关注文化(文化传承、生活哲学、非物质文化)、前沿技术转换(虚拟现实、智能材料、纳米技术、人工智能、3D技术、机器人工程学)、社会协同(设施、机制、服务、协助)、创意(快乐、巧妙、情趣、文化寄托)、视觉体验(识别、艺术活动、形象、商业推动)、产业效率(工程、工业、制造、农业)。其本质是运用设计的方式制造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中国设计会继续向着以人为本和设计为人民服务这两点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继续探索,尽管有时设计出发点仍脱不了市场竞争和商业利益的策动,但其毕竟代表着一种设计的境界和升华。
《设计》:和国外相比,我国的设计教育存在哪些优势与不足?学生的水平与表现有何异同?
潘长学:国外设计经历了百年的发展,中国的设计才开始进去全面发展阶段。世界设计包含着1950年以后兴起的设计审美性、外观问题、形态的统一、消费者意见和人的因素等;1960年兴起的设计市场性、设计合理性、设计调查分析、产品计划、系统计划、设计程序、设计标准和国际化等;1970年兴起的设计技术性、使用与交互、人机界面、人机工程、系统设计等;1980年兴起的设计社会性、品牌、生态、环境、人性、安全、地域文化等。1990年兴起的设计文化性、多元世界、创新思维、手工艺、认知心理等问题。国外设计的变化让设计教育有了新的变革,设计教育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相契合。国外设计教育从社会持续发展需求、需求精细化和附加值层面出发,设计教育对生活方式、体验和创新有了更多的关注。
我国的设计教育更多重视学生理论的学习,缺乏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然而设计思维在设计教育中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设计能力、问题识别能力、构建功能性和具有情感意义的创新能力。其二,国内设计教育缺乏学科间交叉性,没有把设计学作为学科交叉的纽带,对学生跨学科知识运用不够重视。仅仅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很难解决很多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设计教育就应该与其他学科跨界合作,提倡学生在学习设计学知识的同时多了解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水平与表现会根据学院学科设置的特点出现差异性,国内设计强调基础性学习,学生在基础性学习方面都有一定收获,然而设计思维和设计表达就千差万别。
《设计》:目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有哪些特色和优势?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计划?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潘长学: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较早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也是我国中南地区第一所具有设计学博士授权点的院校,学院专业学科的建设理念是“学科交叉”“专业融合”。目前,建设有设计学、艺术学理论2个一级博士点以及设计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具有完整的设计学人才培养体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致力搭建大学学科交叉平台,使设计创新与工程协同创新交叉学科,成为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学科。由设计学与船舶与海洋工程组成邮轮游艇研究院,由设计学与先进材料组成先进材料设计研究中心,由设计学与汽车工程组装成“智慧城市与智能汽车”学科。专业方向致力于交通工具设计、船舶与海洋设计和绿色材料应用设计方面的人才培养,使学生们融入大学文化,能够有能力满足各行业的需求。近10年,毕业生进入了中国所有汽车设计、研究、制造、机构,成为中国船舶制造领域的人才培养基地。
《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协作,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是怎么做的?
潘长学:武汉理工大学有中国最好的行业背景优势学科,在材料、船舶海洋、汽车工程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人才。多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将设计学学科融入到大学优势学科与优势行业,推进设计学与材料、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工程进行学科交叉融合,未来,武汉理工大学将设计创新与工程作为重点建设学科,设计学学科将成为国家材料、船舶海洋、汽车三大领域设计创新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
艺术学院面向全校工程学,选拔有艺术素养热情、设计热情的学生。课程由工程学和设计学构成,教师研究群体由30%教授+50%+20%国内外知名企业设计师交叉组成。 设计学语系和工程学语系在工程制造商互通研究目标、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等;在工程设计上互通设计约束性、设计的物理评价(结构可实现性)、设计的可实现性等 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使得学院之间在通识模块、技术模块、工程模块、设计创新以及综合模块上都得以发展。
《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不断涌现,设计的方法发生了哪些变化和革新?教学方法是否也随时有所改变?
潘长学: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具不断涌现,设计方法变得更加多样性,不单单关注造型设计。在这些新技术涌现之前,设计关注于历史与文化,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播、传统造物研究、民本生活智慧、民俗文化、地域文化。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具不断涌现,设计开始关注解决当下产业发展中产品存在的问题,如用户研究、无障碍设计、交互设计、情感化设计、绿色设计。在未来社会,设计关注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协同,如绿色设计、社会协同设计、生活方式设计、设计附加值更高的要求、情感需求与自我实现。设计应于产业制造、大型设备、管理效率、工具、前沿科技等。
设计的方法不再局限于艺术设计形式的思考,更多的是让设计方法主动介入到社会变革中,关注整体方案的可行性。科技的发展让设计方法不再聚焦于产品本身,对技术手段、制造成本、加工工艺、新材料应用、市场风险和用户需求更加重视。设计方法以洞悉所有与设计相关的利益人为轴线,从环境工程、材料学、人类学、社会学领域汲取知识,从多维度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学方法更加侧重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设计实践类课程,授课内容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设计》:2019年将是包豪斯百年纪念,请谈谈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过往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除了百年包豪斯,您认为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论是值得中国去学习的。
潘长学:欧洲和美国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论是值得中国去学习的。其一,西方设计思想强调设计理应成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科技、文化和社会结构转变的集成创新。设计的对立面是混沌,设计是需要才智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西方设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理想主义色彩,要达到舒适生活和资源消耗的平衡以及短期经济利益与环保目标的平衡。其二,西方设计重视塑造人与外部世界相处的一种可能性,把设计伦理性融入到设计过程中,全方位考虑设计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设计关联着艺术思维与工业技术逻辑的对接。
《设计》:中国设计一直不断接收着来自东西方设计势力的影响,也在接受着他们价值体系的评判,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评判体系?
潘长学:今天,我们的设计行为更多的是面对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知识系统以提出有效率的解决方案。设计学的研究方法多借用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情感共鸣的设计服务、文化的依赖、社会空间秩序、文化回归、依赖与关爱、新技术服务、智能与效率、绿色健康、行业附加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组成了中国设计的评判体系。在知识+互联网时代,结合生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管理学、艺术学、计算机、信息学和文化学知识,通过系统组织、知识组织和知识互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基于文化特征、秩序与协调、社会责任、价值认可和新生活方式作出成果评价体系,从问题属性、问题意义、价值评估三方面对问题进行验证。
此外,中国设计一直受到东西方设计势力的影响,特别是服务理念和可持续设计理念评价体系。中国设计开始把设计创新、社会服务、可持续、人本思想纳入评判体系。不过,我们也得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元素运用评判体系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设计》:您对正在通过设计创业,以及从事设计工作的年轻人有怎样的建议和期许?
潘长学:现在年轻人创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从产业转型到城市的升级,从新生活方式到新的消费模式,设计需求越来越大,为年轻人创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我个人认为年轻人创业要把握几个关键问题:1、设计服务对象与行业的选择;2、设计活动在经济价值链中的价值量;3、创业方向要融入国家大的发展方向与价值体系;4、记住合作、合作、再合作;5、现代创新企业的文化、团队、行为的特质要求。
《设计》:您最近正在关注或研究哪些领域的问题?可以和《设计》简单分享1-2个吗?
潘长学:2018年,我的团队承担了国家“大型邮轮美学设计技术研究”重大专项主持工作,这是我们打破国外高技术船舶技术封锁,建立我们自己的邮轮从设计到建造全产业链体系,推动我国船舶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战略项目。整个项目将历时三年,由国内4所著名高校及6个先进大型院所及先进制造企业协作研究。另外,我们团队目前还有2个预研工作,一个是在国家长江新经济带发展战略下的设计活动与系统组织;另一个就是对国家海洋综合体与海洋牧场的设计思考。
相关文章
- 制造·中创始人 北京集美组创意总监2021-07-16 17:03
- 梁志天设计集团创始人 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主席2021-07-16 17:03
-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2021-07-16 16:04
- 光华设计基金会理事长、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执委、国际设计联合会执委2021-07-16 16:47
-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2021-07-16 16:47
- 江南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教授2021-07-16 16:48
-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前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1-07-16 16:02
- 王粤飞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2021-07-16 15:21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籍设计”概念的倡导者2021-07-16 15:55
-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1-07-16 15:57
2235644949@qq.com
QQ:2235644949
电话:18012620402
15252422412(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