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院校动态>【本科毕业生毕业作品展示】清华美院2015届本科生毕业展--陶瓷艺术设计系

【本科毕业生毕业作品展示】清华美院2015届本科生毕业展--陶瓷艺术设计系

发布时间:2021-07-08 20:18   阅读量:1004

   其中陶瓷艺术设计系2015届本科毕业生11名。

陶瓷艺术设计系  胡莹莹 《夜歌》 指导老师:郑宁

陶瓷艺术设计系  张宇  《石隐 石现》  指导老师:白明 

陶瓷艺术设计系  陶庆  《》 作品尺寸:45*15*12  指导老师:白明 

陶瓷艺术设计系  爱福  《字.语》系列  作品尺寸:40*40*30  指导老师:章星

陶瓷艺术设计系  江雪莹 《恐惧未开出的花朵》系列 作品尺寸:25*22*20  指导老师:王辉

陶瓷艺术设计系  何强  《暗处风景》  指导老师:王耀玲

陶瓷艺术设计系  刘慕君  《漾》  指导老师:白明

陶瓷艺术设计系  王朔  《转山》 指导老师:王辉

陶瓷艺术设计系  张空野  《印象?侠》系列  指导老师:章星

陶瓷艺术设计系   张艺琼  《旋》 指导老师:郑宁

陶瓷艺术设计系  张钰稳   《云山之霭》  指导老师:王耀玲

导师感言:

白明 

      毕业创作一直是检验学生四年的学习和检验我们教学成果的一个直观手段,但由于我们的专业课程一直是短期和多学科的,这就造成了个别重要的实践创作课程的非持续性和非深入性。作为指导老师我想利用这个课程来完善和加深学生理解泥性和工艺及形式之间的特殊关系,四年中也只有这个时间段是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教学单元来弥补上述教学的不足。历届的毕业生创作大多数会选择利用各产区最为独特最为方便的形式来主导创作,但今年在景德镇实习的毕业生都选择了更具挑战性和艰难度的瓷泥塑造和系列形态的研究,在展陈上也更加自我和具有冒险精神。

      我们可以从张宇的石隐·石现系列,刘慕君的《漾》,陶庆的《无缘·水》,看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关注角度,对技艺和材料的真诚态度,对形态组合和表现的个性化追求。这些都构成了陶瓷创作的学术意义和实验价值。他们虽在一个空间和区域里创作,但风格却各不相同,差异性较大,这是我非常欣赏的。  

王耀玲 

       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是学生最为重视的课程之一,它是检验每位学生四年来所学专业知识程度的一次考核,也是学生自我展示学习成果的最好平台,自然同学们都会认真对待,这次我带的两名学生何强和张钰稳都是班里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学生之一,他俩对待这次毕设从思想上就非常重视、毕设态度端正,能够积极主动的与老师、厂方及相关部门沟通交流,在实践创作中遇到问题积极应对,认真处置。尽自身所能的追求完美效果,最终比较顺利的完成作品创作。 

王辉 

      我带毕业实习已有多年,所以对近几年学生的毕业作品有颇多感受,今年学生的毕业作品与以往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注重的不仅仅是造型形态的艺术效果,并且开始关注不同陶瓷材料特殊性及对不同烧成工艺的探索,且取得不错的成效。虽然,从完成的作品来看还有些不尽完美之处,正是这些不完美体现出学生的纯真与朴实,而这些也正是陶瓷艺术魅力之一。 

章星

       爱福同学《字·语》系类陶艺作品,以蒙古文字为元素,运用粗陶泥料,以白黑釉为主色系,其起伏与粗细变化意象性结构和造型,构成装饰性的形态,加之材质上厚重和工艺上朴拙,充分表现出富有神秘而灵性的蒙古文化。

       张空野同学《印象·侠》系列瓷塑。借鉴传统德化瓷塑技艺,将白瓷瓷性和意象形态的有机结合,造型简洁而有韵律,瓷质纯粹而温润,力求表现武林中侠义的精神。

郑宁 

生:我的创作理念基于观众与作品间的交流互动。之所以选择互动作为创作核心,是因为目前接触到的陶艺作品,不论出自著名艺术家还是在校同龄人,在展览形式上,大多仍以单一作品展出为主。展览过程中,观众与展品是分离的,完全依靠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

师:所以你想挑战一下传统?

生:不敢说是挑战,更像是一种尝试——从展出形式入手,打破观众与作品间的隔阂,拉近两者距离,让观众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师:这样的构思是好的。对于本科生毕设而言,这是一种胆大的尝试。那么具体的展览效果如何呢? 打算怎样将观众纳入到互动中呢?

生:作品的名称是《旋》。“旋转”将作为观众参与作品展览的主要方式——将大小不一的瓷盘层叠固定在墙面上,观众可以随意转动,由此起彼伏的旋转营造出眼花缭乱的视觉效果。

师:为什么选择“旋转”的方式呢?怎样能保证观众参与后,作品的艺术性锦上添花而非火上浇油了呢?

生:关于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旋转”这种方式的确定,是毙掉无数种其他方案的结果。已经尽我所能做到了以最小程度的动作引发最大限度的效果。至于艺术性,就现阶段而言,8平米、180件的展品规格提升了展览气势,绞胎的装饰手法丰富了视觉语言,这也是两个月头脑风暴的成果。

师:创作已经结束,但展览尚未开始,灯光、人流、环境,这些不可控因素难以同样不容忽视。要善于利用、善于适应,随机应变的控场能力是将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一道关卡。

 

胡莹莹(以下简称胡) 对话 郑老师(以下简称郑)

胡:老师我最近尝试了一些不一样的造型,但感觉做得圆润了些,您看看如何?

郑:我觉得很赞的,不要只想着小节,大感觉更重要,一味埋头手削陷入细节有时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要考虑到修坯和烧成对细节和形态的影响,也试着摸索各个阶段各种手法对泥产生的不同影响和不同效果。泥湿润的、半干的和全干的状态分别该如何对待和把握,是你该多体验和感受的。

胡:天天只是削得都有点麻木了,是得及时提醒自己跳出来看看整体。

郑:平常问你问题,只是现象,其实怎么回答都可以,只要坚持到底。关键是自己爱做、想做、能做下去。如果暂时遇到问题,一时不想做了,就喝喝茶、聊聊天,聊聊别的。放松后重整心态再继续思考和探索,直到自己又重新有了创作激情。

胡:时不时得退一步审视作品并问问自己的真心。

郑:你现在做什么,怎么做,都不是最重要的。我问你的问题,平常多问问自己,这可能是将来你会遇到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关键是内心。

胡:牢记在心

郑:但是逻辑性、敏捷性是需要锻炼的。

胡:这个确实欠缺,我是个平日状态就比较紧的人,得学着适时地自我调节和放松。

郑:加油!

 

 

工业产品文创设计赛群:546975142
标志广告语征集赛群:499797200
大赛咨询微信:zhengjifabu
Copyright © 2009 - 2021 苏州创仁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800733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