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展】2020清华美院雕塑系"云毕业展" | 新征程的开始(本科生)
发布时间:2021-07-27 14:16 阅读量:1150
展览入口
系主任寄语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之所以特殊,是前所未有的疫情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大的不便。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我们雕塑创作的条件。我们的毕业生面临着种种的困难,但是,同学们依然保有热情,利用现有的空间和材料进行雕塑创作。雕塑创作就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它需要导师的指导以及合适的空间,需要有相应的设备和工具,需要有各种各样的材料,这样同学们才能够充分的、较为完善的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出来。从实体呈现变成线上展示,最初我是有所担忧的,但是从同学们完成作品的状况以及线上效果来看,很令人欣慰。同学们利用自己身边现有的材料,有很多同学还运用数字技术来进行创作。也恰恰因为这次疫情所带来的不便,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使同学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圆满完成他们的毕业作品。毕业是大学学习的结束,也是新征程的开始,我们一生会经历很多,会面对不同的困难,恰恰是在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中,得以不断地成长。在这里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以后继续在雕塑事业上努力进取,去完成自己心中最美好的那份愿望。
雕塑系主任
董书兵
世界2.0
作者 | 孙加裕
指导教师 | 李鹤
作品主要研究当代间离社会中人的情绪与如何通过雕塑手段进行表达,并反思雕塑中新的空间概念。希望在纯粹想象与现实场景的结合中表现当代的某种静默和悲壮感,运用熟悉而又陌生的工业材料来组与其认知相反的场景来引发观众思考。
阴天的笔记
作者 | 刘寅杰
指导教师 | 魏二强
材质:纸
在看不见的精神世界中,存放着一个人的记忆,这之中有美好的回忆,也有伤痛的国王,关于记忆的画面在脑海中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时而交织,时而分离,呈现出奇特的景象。
旧记
作者 | 朱璞乾
指导教师 | 罗幻
材质:木、石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浮生六记》中沈复这样写道。我对《童趣》这篇文章印象深刻,更能体会到沈复的乐趣所在。
我试图重拾自己的童年记趣。儿时偏爱幻想,尤其着迷大自然,自认为北方的大自然不同于或弱于南方,所以更珍惜,童年趣事中有很多微观世界的构成。盯着自然中某些事物观看,时常发现某物变成了某物,一个世界变成另一个世界,在这过程中,会跟自己害怕和喜欢的事物结合。家乡的傩文化,一些昆虫恐怖的面部表情,以及存在和不存在的鸟兽,它们与我息息相关,都是我产生幻想的背后。
以木石为材料,对其进行局部雕刻,赋予它形象,并尽可能的去模糊它的形象,使具象变为抽象,留给观者一定的想象空间,构建一个奇幻有趣,自然朴素的场域。
生存·眼观六路
作者 | 柳函岐
指导教师 | 李鹤
材质:动态雕塑
变色龙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文学隐喻,其自然特征与人类社会的处世之道存在共性。我将变色龙的眼睛和人眼融合。进行伪装前必要的行为是眼观六路、察言观色,故一切由“眼”开始,我的创作、我的探讨也从“眼”出发。
《楚天乡境》系列二
作者 | 周孝金
指导教师 | 许正龙
材质:木框,布条
当前疫情下,人们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病毒蔓延牵动人心。在此特殊时期,身在湖湘大地,有急迫将特殊感受表达出来之愿。运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材料,表现当下故乡的真情与实景。
思虑者
作者 | 梁梓涵
指导教师 | 马文甲
材质:综合材料
通过对写实塑造的热爱以及对装配语言运用的兴趣,做一次实验尝试。目的是强化雕塑本身具备的物质性与互动性,给观者呈现的是现成品介入具象艺术的一个新方向。
此次创作的初衷并不是“反艺术”或是一种抗议,而是反利用现成品本身的功能来和具象语言做结合实验,体会二者结合创造的一种怪诞语言。就像夏加尔的画一样,充满了对逝去童年的眷恋,既是无理性的秩序,不服从任何逻辑,又不能说这是一场纯粹的“心里自动化”。
在这组作品中,我选择弱化各个角色的性别特征,目的是想让人在观察这组作品时不添加任何对于性别认识的感情色彩。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里曾出现过弱化男性个性特征的例子,她笔下的男性总体显得“阴柔、无助、懦弱”,我弱化这些形象性别特征的目的并不是想让观众摸清一个明确的界限,反之,可以模糊地进行解读。往往这种不确定性的解释,可以创造出充满戏谑性的形象。
在当代雕塑的话题中,具象雕塑的创作仍然是热点,将材料媒介作为局部纳入到雕塑中来,目的是强化雕塑本身所具备的物质性与互动性,也体现了此次实验对精神分析学中直觉、幻觉和潜意识的应用,最终给观者带来的是对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对其身份的诠释。
乌托邦战士1号
作者 | 孙匡邑
指导教师 | 罗幻
材质:3D建模渲染
作品意在探讨“御宅文化”给精神带来的影响,大量符号语言的选取都是对立的。变形的双方是“御宅”幻想中的完美,和卫生器具的脏乱差,虚无且矛盾。希望引发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思考。
隔离isolation
作者 | 葛雪梅
指导教师 | 魏二强
疫情期间产生强制的物理“隔离”从而折射的人群状态是让我这个潜在灵感迸发的关键。
“隔离”概念贯彻至终的两个核心就是自我和环境。“隔离”换句话说就是想探讨自我和环境的一种关系。
我个人对于人们采取“隔离”的行为,将概念主要分为两大状态来阐述:一个是主动隔离的状态,另一个则是被动隔离的状态。
主动隔离是一种适应的“状态”,是在面对自我于外界环境而选择了一种将自我隔离的一种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防御机制,面对外界的环境所妥协,失去自我采取的一种自我隔离的状态。
被动隔离就是在这个环境之中痛苦的挣扎,因为不想放弃自我,但却又需要环境的安全感,无法本我与生存同在,在这个过程中痛苦的撕裂着。所以相对来说,是一个被环境所排斥,自我又想抵抗的抵御机制。
耰锄-记
作者 | 李标
指导教师 | 李鹤
材质:木、金属
农具作为农耕文明发展载体,它见证了农耕历史的兴与衰。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实现农业智能化手工农具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传统农具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逐渐退。从传统农具的没落,到被新的农业生产工具所取代,在这个大社会转型之下,农业社会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引起我对社会的关注。
神州门神
作者 | 陆亚军
指导教师 | 许正龙
材质:金属
学习四年雕塑,我希望在最后毕业创作里能体现我的所学以及关注当下,春节在家接触很多“年画”,思考之后决定,以雕塑立体的呈现方式,用年画中的门神元素来表现当下“战疫”人员,雕塑之作打破传统年画矩形规格以立体多边形呈现,最后用金属反射光着色。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生长在长江流域,用其外形进行创作,舍弃鲟背部结构,在其背部塑造山水、农家、都市来表现南方的和谐与繁荣。
负殇
作者 | 董泽华
指导教师 | 马文甲
生命是一个负殇的过程。人类的发展及其对自然的态度使图腾动物的地位一落千丈。通过本次创作,以图腾感的代入,将作品置于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人类社会的变化,世间沉浮的各种生灵对生存方向的重新寻求,来映射人的存在与对世界的影响。
箍
作者 | 满兴林
指导教师 | 李鹤
材质:光敏树脂、石膏
作品引用了民间传说“年兽故事”,将人对抗年兽的故事隐喻当今全国齐心协力,共抗疫情的事迹。通过年兽与传统中国结的结合,以雕塑的形式将故事中的人文精神展现出来,让雕塑作品具备传统元素的同时,又拥有记录社会实事的功能。
承受
作者 | 李启祯
指导教师 | 罗幻
作品由几件被记忆海绵包裹着的我们生活中常被忽视的物品组成。记忆海绵在承受压力后,痕迹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直至慢慢消退。如同我们身边的一些人,默默地承受我们的压力。我们传达的负面情绪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解。
风物
作者 | 吴寒
指导教师 | 魏二强
材质:综合材料
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我,猛然发现我对“风景”的认识基本只来自于图片.......
雾释冰融
作者 | 叶星
指导教师 | 马文甲
材质:玻璃板、纱网
由于身处疫情的中心湖北,由最初的疑惑到发现事情的严重性再到全民抗疫的战斗中来,期间心理层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封在家里几个月,将所有的目光和创作灵感投向了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
(图、文:雕塑系)

相关文章
- 在顺德也可看广美毕业展!00后设计师大胆畅想未来工业2022-08-04 15:27
- 在顺德也可看广美毕业展!00后设计师大胆畅想未来工业2022-08-04 15:27
- “推门者”——2021清华美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作品精彩发布2021-07-29 20:52
- 清华美院染服系2021届研究生辛颖荣获深研院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导师张树新荣获“荣誉证书”2021-07-29 20:56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沙龙(第12回)在教师沙龙空间举行2021-07-29 20:45
- 2021毕设故事 | 赖星宇:“无想之想”—基于脑机交互的聚焦式冥想科普体验设计2021-07-29 20:06
- 2021毕设故事 | 李春晖:内·境2021-07-29 20:37
- 【2020毕设故事】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2020届艺术硕士学位邓朝龙:《印纹之美》2021-07-29 20:32
- 穿梭无限 | 2020年清华美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毕业作品线上发布会隆重举行2021-07-29 20:22
- 【2020毕设故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0届艺术学硕士毕业生力俊星:《烟云》系列2021-07-29 20:37
2235644949@qq.com
QQ:2235644949
电话:18012620402
15252422412(微信同号)
